目前已有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逾300款產品,以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等為主,并各具特色,給投資者帶來多樣化選擇。
中國證券報
銀保監會日前發文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在業內人士看來,其核心是培育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銀行理財子公司在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有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逾300款產品,以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等為主,并各具特色,給投資者帶來多樣化選擇。
6家理財子公司發行逾300款產品
目前,已有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據中國理財網統計,截至2020年1月7日記者發稿時,發行機構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共330款,涵蓋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農銀理財、招銀理財等6家理財子公司。
分機構來看,工銀理財發行的產品最多,為194款;中銀理財次之,為51款;交銀理財、建信理財和農銀理財產品數量依次為39款、38款和7款;招銀理財發行的產品僅有1款。
從投資方向來看,330款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有255款、混合類產品74款,相比之下,權益類產品僅1款,為“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CFLH01”。
從運作模式來看,封閉式非凈值型產品有7款、封閉式凈值型產品有207款、開放式凈值型產品有116款。
從投資門檻來看,不少銀行理財產品起投金額僅為1元,部分產品為100元,投資門檻較之前降低。
業內人士稱,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遷移進度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目前各家產品數量懸殊較大。工銀理財產品最多,主要因前期由工商銀行發行運作、符合監管要求的部分理財產品及相關配套服務,統一轉移至工銀理財運作管理,理財產品管理人相應變更為工銀理財。
法詢金融資管研究部總經理周毅欽表示:“有些銀行理財子公司系統沒有調試好,在發行機構上仍沿用母行的名稱,沒有采用理財子公司的名稱。”
固收為主 多元競爭
從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體系來看,初期多以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等傳統優勢產品為主,同時配以一定比例的權益類資產。例如,工銀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增強、資本市場混合和特色私募股權三大系列;交銀理財產品以穩健為主要特征,投資范圍以固收類為主,現金管理類與固收類合計占比將在80%-90%。
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推出了特色產品,多元競爭體現在多個主題。一是養老方面,如中銀理財推出“穩富——福、祿、壽、禧”養老系列產品;光大理財發布了陽光金頤享養老主題產品。二是科創方面,如工銀理財的股權投資聚焦科創企業,其發布的權益類產品以科創企業股權為投資標的。三是綠色金融方面,如農銀理財推出綠色金融(ESG)特色產品;興銀理財也將持續打造綠色理財產品。
業內人士稱,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不滿足于打造“精品店”,逐漸向更全面的產品線推進。對于產品布局,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表示,一是要鞏固固收、“固收+”等傳統業務;二是要重點突破權益、指數類產品,做好全產品系列的業務布局;三是要培育新型投資業務,拓展另類、量化、衍生及商品等新的收入增長點,逐步構建多資產、多元均衡、穩健高效的投資組合。
重塑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
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一支蓬勃發展的機構力量,正在對資本市場產生深刻影響,在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日前表示,中國的資管行業包括銀行、信托、保險、券商、公募、私募等機構。希望銀行理財子公司依托大資產配置能力、客戶黏性,成為這個市場重要的母基金創設者,通過FOF和MOM模式,在母基金層面保持投資的穩定性,在各個子基金層面保證專業性,從而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
招銀理財董事長劉輝認為,在中國財富客群成長過程中,怎么把老百姓只適應買存款、買絕對收益的東西,慢慢引導向長期的、風險收益更合適的投資轉型?如何分享中國過去及未來在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紅利等?這些投資者教育和轉型,銀行責無旁貸,而且也最有能力、最有機會做成這件事。這更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重要機遇。
對于養老金這一長期資金的投資管理,銀行理財子公司也躍躍欲試。中國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潘東稱,如果將銀行理財子公司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人范圍,將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納入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基金投資范圍,則能促進養老體系的建設,特別是第二、第三支柱的發展,理財子公司可發揮多方面優勢:一是發揮穩健投資優勢,為養老資金保值增值;二是發揮渠道優勢,拓展第三支柱資金來源;三是發揮銀行綜合服務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