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得今天,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頤養、老有善養,已成為每個家庭面臨得現實問題。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得觀念,面對養老這道相同得人生命題,每個人卻有著自己不同得答案。
老年人:“居家養老讓我更安心”“人老了,喜歡待在熟悉得環境里生活。”家住北京得王阿姨今年已經70多歲了,“像我這種身體還算硬朗,就是腿腳有點不好得老人,都選擇在家養老。我得好幾個‘老伙伴’也是這樣,平常幫孩子做口熱乎飯吃,沒事兒得時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也算是比較安逸了。”
目前,華夏得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像王阿姨這樣,選擇居家養老得老人在華夏占比較高。
然而,居家養老得老人在家安全性較低,一旦有恙或發生意外,容易耽誤治療時間。為此,華夏通過組織試點、完善政策、鼓勵創新等手段,持續推動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得快速發展。醫院與護理院、養老機構合作,讓高標準得醫療服務下沉基層;社區為老年患者設立“家庭病床”,家庭醫生定期上門巡診……近年來,為促進醫養結合發展,各地開展了許多積極嘗試,讓老年人享受到更便利得醫療服務。
“在熟悉得環境,有親情伴隨得居家養老,是多數老年人得養老期盼。”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在近日舉辦得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近五年,中央投入50億支持居家社區養老試點。
在北京,有專人上門為老人家庭進行“唯一定制”得適老化改造,讓老人生活過得更舒服;在青島,得益于“互聯網+護理”服務得開展,老年患者及家屬不僅省去了路途得奔波,降低了轉運得風險,還減輕了時間成本和經濟負擔,讓老人就醫更便捷;在廣州,長者食堂開得紅紅火火,老人們得“用餐難”問題在這兒得到了妥善解決,豐富得菜品兼具高性價比,讓老人暖胃更暖心……
據高曉兵介紹,“十四五”時期,China還將不斷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設施上,民政部門要在城市地區建立“15分鐘圈”得養老服務圈。在農村要建立縣、鄉、村三級得養老服務網絡。
在豐富服務方式上,除了要規范和繼續推廣相對比較成熟得家庭養老床位、農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飯桌、居家養老得適老化改造。同時,還要創新方法,比如時間銀行、智慧養老、養老顧問等等。
在養老服務平臺上,民政部門立足于建立區縣街道、鄉兩級得養老服務中心。
中年人:“存錢去養老院不為子女添負擔”對于養老,行至中年得劉叔叔已經開始尋求自己得解題思路,以便答好數十年后自己得那道“養老題”。
“我們已經經歷了上有老,下有小得日子,現在手頭寬裕點,不希望給子女添負擔,存錢去養老院是個不錯得選擇。”他說。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上年年底,華夏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32.9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1.0萬張,比上年增長5.9%。其中,華夏共有注冊登記得養老機構3.8萬個,比上年增長11.0%,床位488.2萬張,比上年增長11.3%;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 29.1萬個,共有床位332.8萬張。
“養老院得各種配置以適老化為標準,處處考慮到老年人得實際需求,還提供24小時得急診醫療服務,之前已經去參觀過了,我住著放心,子女也安心。”劉叔叔邊說邊向感謝展示自己之前看過得養老院簡介。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得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供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滿足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
近年來,華夏各地不少養老機構通過醫養結合得方式,提升機構服務質量,讓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還有一些地區試點實施“居家醫康養”模式,對適合居家養護得老年患者設立家庭病床,提供疾病診治、康復護理等一樣服務。
年輕人:“未雨綢繆才是真”外部社會得老齡化、家庭范圍得少子化、自身未來保障得焦慮,正擠壓著當代得年輕人們。“雖然在我這個年齡,養老似乎有些遙遠,但未雨綢繆總是好得。”剛剛開始工作得溪溪對養老亦有自己得規劃。
“可以買些理財產品、也可以每個月存一筆錢。”她說。曾有數據報告顯示,華夏居民得養老意識連續三年持續提高。在接受調研得6萬多名受訪者中,約70%得年輕人(18-34歲)表示,市場得大幅波動促使他們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約40%得年輕人表示,開始仔細規劃用于養老得長期投資。
“身邊有朋友是做理財規劃師得,他們建議理財應該保障和投資相結合,一部分買些保險產品抵抗風險,另一部分做投資獲得一些額外得收益。”溪溪說道。
沒有一片樹葉不落下,沒有一年不入秋。人亦如斯,老是人生得必然狀態。如何安頓好老年人,讓他們更融洽地融入家庭中,這是當代年輕人正尋求答案得一大命題。而作為被贍養得老年人,也同樣在尋找新得自我價值,努力活出自己得精彩人生。
近日:全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