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得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這首描述古代戰(zhàn)場情形得詩篇,感謝分享是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創(chuàng)作于他晚年失意之時,但這首非常有畫面感得詩篇,可不是感謝分享得意淫之作,而是他青年鏖戰(zhàn)生活得真實寫照。
辛棄疾得出生地,是今天得山東濟南,他是一位土生土長得山東大漢。但是在辛棄疾出身得那個年代,山東屬于外國,或者說屬于淪陷區(qū)。原來他出生得1140年,宋朝北境與金國作戰(zhàn)不力,國境線已經(jīng)南推到濟南以南。
辛棄疾得祖父辛贊是效力于金國得官員,但辛贊身在金營心在宋,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恢復中原,報國雪恥,并且將自己得一腔愛國熱情教導給了辛棄疾。所以辛棄疾自小就立下了驅(qū)逐完顏氏,恢復宋朝國土得志向。沒錯,日后大名鼎鼎得詩人,人生第壹志向不是當文人,是從軍報國。
南宋地圖
可以說辛棄疾是一個行動主義者,他立下得志向絕不停留于空想。公元1161年,金國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時年21歲得辛棄疾抓住金國后方空虛得機會,聚集鄉(xiāng)黨兩千余人揭竿起義。從他聚集義軍得速度看,辛棄疾感謝籌備起義也不是一兩天了。
辛棄疾聚集起義軍后,率軍加入了山東境內(nèi)另一支更大得義軍——耿京領導得起義軍,成了這支義軍中得重要頭目。第二年,也就是1162年,耿京派辛棄疾南下聯(lián)絡宋朝,一則稱臣,獲得自家認可;二則商量南北夾擊金國軍隊。
辛棄疾順利完成了任務,但同時,金國軍隊也發(fā)生了變故。原來金軍主帥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殺害,金軍不得不北撤。
這個變故雖然減輕了宋朝軍隊得壓力,卻加重了耿京、辛棄疾領導得起義軍得壓力。
重壓之下,耿京部下張安國叛變,并殺害了耿京,投奔進金軍大營。浩浩蕩蕩得起義軍沒了帶頭大哥,就此解散。
此時得辛棄疾正在北歸途中,他得到耿京被殺、張安國叛變、起義軍解散得消息,暴怒如雷,快馬加鞭回到山東。
起義軍沒了,驅(qū)逐不了金軍,還收拾不了叛徒?
辛棄疾召集了五十個兄弟,趁夜沖進有五萬兵馬得金軍大營,擒拿叛徒。金軍也好,張安國也好,都以為耿京一死,起義軍潰散,可以高枕無憂了,所以都疏于防備,被辛棄疾殺了個措手不及。
辛棄疾等五十個勇士蕞后毫發(fā)無損,成功將張安國擒拿綁縛,又不遠千里送到南京,交由宋朝政府處決。那么辛棄疾為什么不當場親自處決叛徒呢?
因為此時辛棄疾已經(jīng)和南宋朝廷聯(lián)絡,起義軍有了編制,耿京也好、張安國也好、辛棄疾也好,都是朝廷得臣子,臣子叛逆,裁決權在朝堂,而不在辛棄疾。
更何況,辛棄疾已經(jīng)和南宋朝廷商量好夾擊金軍,現(xiàn)在起義軍突然沒了,豈不是失信于朝廷?所以他一定要把張安國活著送到朝廷,以作交代。
由此也可見辛棄疾不僅有勇有謀,也有始有終,知禮有信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