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感謝 王朝霞
秋收時節,感謝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小岔口村看到,農機合作社組織得大型機械在田野里收獲。馬鈴薯挖掘機“突突突”地開過,挖掘鏟翻開潮濕得泥土,將混雜得土塊、作物根莖、地膜卷入分離篩里,在分離篩富有節奏得抖動中,一顆顆圓滾滾得馬鈴薯沿著篩條鋪在地壟上,村民們隨后撿拾裝袋,田野里洋溢著豐收得喜悅。
這是我省特色產業農機化發展得一個鏡頭。如今,田野里一臺臺現化化農機馳騁縱橫,眾多機械“利器”大顯神通,農業從過去“二牛抬扛”向“機械種收”發展。
安定區機械收獲馬鈴薯。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感謝 王朝霞 攝
近年來,我省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滿足農民對機械化生產需求為目標,聚焦“六大特色產業”得農業機械化,大力推進中藥材種植收獲、馬鈴薯耕種收獲、藜麥種植收獲、油橄欖采收運輸、畜禽糞污收集處理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中藥材機械化亮點頻閃
春耕時節,在隴西縣福星鎮龐家岔村,拖拉機牽引得中藥材移栽機往來穿梭,幾位婦女面對面坐在機械后座上,中間得框槽里放置好一捆白條黨參種苗,她們麻利地拿起一把黨參苗,順著機械播種口將一根根種苗快速下種,移栽機翻挖、填土、耙平“一氣呵成”。
隴西藥農利用中藥材移栽機種植黨參。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感謝 王朝霞 攝
“種藥材比種小麥收入好,但靠人工費時費力。”村民王彥龍說。
王彥龍對現在機械化種收中藥材十分滿意。他說,“種收費大勁、出大力時都用農機,叫來農機合作社種收,10地畝中藥材,1天時間就種好了,收獲時也花了兩天就全部采挖了,每畝收取機械作業費僅一兩百元。”
作為甘肅“六大特色”產業之一得中藥材產業,蓬勃發展得同時,面臨生產環節多、勞動過程繁雜且勞動強度大得問題。
“以根莖類中藥材黃芪為例,從育苗到大田栽培,再到產后加工成商品,要經過13到15個環節,全生育期需30個人工。而半夏、枸杞用工更多。大量人工使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恩貴介紹,2010年我省勞動力日工資50至60元,上年年漲到120至150元,中藥材種收等農忙季節,從事黃芪、黨參、大黃等中藥材挖苗挖藥得勞動力日工資為180至200元。
隴西中藥材機械化演示現場。省農機推廣總站供圖
對此,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機推廣總站大力推廣中藥材產業機械化,開展中藥材種收關鍵機具研發,目前已推出黃芪、黨參、當歸、大黃移栽機、播種機、收獲機等關鍵機具10多種,并從省外引進了一批適合半夏、黨參收獲得機具投入應用。
“機械化省工省力又省錢,還能搶農時,減少自然災害損失。”宕昌縣木耳鄉副鄉長羅彥介紹,“采用機械挖黃芪,提前15年完成搶時收獲,避免了暴雨天得損失,每畝還可節約人工費1200至1500元。”
西和縣半夏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高育說,機械化采挖半夏,每畝需1800元,較人工可節省1200元。
據悉,上年年,全省建立黃芪、黨參、大黃、當歸、半夏等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機械化示范點26個,機械移栽和收獲示范2.08萬畝,同時舉辦現場演示培訓28期,在渭源、漳縣、臨潭等地實施機械化示范項目,大力推廣藥材種收機械化。上年年全省根莖類中藥材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5%,比2018年提高6個百分點。
隴西中藥材機械化種植現場培訓。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感謝 王朝霞 攝
“相較我省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耕種收機械化60%得水平,中藥材機械化起步晚,加上中藥材品種多,有根莖類、果實類、種子類、花木類等,機械化配套要求復雜,大部分大宗道地藥材生長在山坡地,地塊不平整,機耕道路少,中藥材機械化發展任重道遠。”張恩貴認為。
國內首臺藜麥收獲機亮相
秋收時節,在“華夏高原藜麥之都”得天祝縣,藜麥田野如紅霞鋪蓋,紅紅得穗頭,密密匝匝,攢攢擠擠,映紅了農人豐收得笑臉。
天祝縣藜麥成熟。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通訊員 文霞 攝
然而,繁重得人工收割在伴隨其中。“藜麥秸稈高,1米七八到兩米,人工收割強度大。同時人工收獲藜麥得割稈、裝運過程中,穗頭得麥粒損失大,損失率達30%。”天祝縣農牧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站長托有德介紹。
為解決藜麥機械化燃眉之急,省農機推廣總站于2018年組織可能團隊,開展技術攻關。聯合甘肅農業大學、雷沃公司及天祝縣農機站等農藝農機可能,于前年年研制出華夏首臺藜麥聯合收獲機,收獲損失率降低到3%以下,填補了國內藜麥機械化收獲得空白,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同時,聯合甘肅天成農機公司、天祝縣農機站于2018年成功研制出我省首臺精量聯合播種機2MBJ-1/4型藜麥播種機,解決了丘陵山地、小塊地種植藜麥難題。
華夏首臺藜麥收獲機在天祝縣收割藜麥。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為了支持天祝縣藜麥機械補貼,省農機推廣總站在農機購置補貼得基礎上,對10臺雷沃谷神4LZL-9M藜麥聯合收割機再補貼,每臺機具共補貼14.5萬元,合作社或農機大戶支付15萬元就能購置一臺藜麥收割機。
“現在用機械獲,速度快,收出來得藜麥也干凈。”托有德說。據調查統計,藜麥全程機械化作業每畝節本增效435元,上年年天祝縣11.6萬畝藜麥經機械化收獲可節本增效4698萬元。
目前,全省藜麥種植面積達60多萬畝,為了將藜麥秸稈有效回收,省農機推廣總站還聯合企業開發了藜麥秸稈回收機,為秸稈循環利用提供機械化支持。同時依托酒泉奧凱公司,利用清選設備開展藜麥初加工技術推廣,扶持農機合作社示范推廣種子清選、烘干、分級一體機,提升藜麥產業附加值5%至8%。
藜麥烘干、分級一體機,助力張掖農戶增收。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通訊員 王將 攝
馬鈴薯機種機收漸向成熟
洋芋開花賽牡丹。上年年,甘肅馬鈴薯種植面積面積1030萬畝,總產量1550萬噸,居華夏第二。
如此大面積、大規模得產業,離不開機械化得支撐。
我省加大安定區、會寧縣等馬鈴薯主產縣區標準化基地建設,示范推廣機械深松整地、種植、植保、收獲、殘膜回收等全程機械化技術,組織可能研制開發2種馬鈴薯聯合收獲機,引進青島洪珠、江蘇榮嘉、綏化心語等省外企業生產得6種馬鈴薯聯合收獲機在基地試驗示范。上年年全省馬鈴薯機械化率達55%。
值得一提得是,我省農機可以合作社積極探索“訂單服務型、規模經營型、托管服務型”等多種農機社會化經營服務模式,搭建起農機農藝示范引領得平臺。
安泰農機合作社里機械裝備齊全。省農機推廣總站供圖
定西安泰農機可以合作社就是社會化經營服務得典型代表。
“山區種坡地多,傳統種植洋芋與新型農機具不相匹配。我們引進合適得農機具,還結合新技術,比如耕作機械作業時,根據保持土壤水分、培養土壤肥力得要求進行;比如播種機械,播深要與株距行距一致,下種要與覆土均勻,才能增產增收。”安泰合作社理事長張廷發認為。
安泰合作社引進背負式、自走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解決了丘陵山區收獲難得瓶頸。推廣“機械撿拾殘膜、機械深松整地、機械鋪膜播種、機械中耕植保、機械殺秧收獲”得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技術中,將“脫毒良種、黑膜覆蓋、配方施肥、病蟲防控”等高產種植技術巧妙結合起來。
安泰農機合作社幫貧困戶機收馬鈴薯。省農機推廣總站供圖
合作社大膽創新,發揮農機“鏈條”作用,結合耕地休耕復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撂荒地整治,流轉土地1300畝,對常年外出務工或無勞動能力得農戶,實行從種到收全程托管服務,托管土地7800畝,輻射帶動農戶658戶,建成了標準化、連片化、規模化馬鈴薯基地,提高了馬鈴薯品質和產量。
目前,合作社與企業和463戶貧困戶簽訂馬鈴薯供銷訂單,企業以高于市場價收購馬鈴薯,戶均種植馬鈴薯12畝,每年增收3200元。
安泰農機合作社內收獲得馬鈴薯堆成小山。省農機推廣總站供圖
特色產業機械化遍地開花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
我省圍繞特色產業,在不同區域機械化示范,解決了特色產業關鍵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得難題。
針對隴南油橄欖生產勞動強度大、人工采摘費時費工、采收期過長影響果品品質得難題省農機推廣總站引進適宜于林下作業得微耕機10臺套,進行整地、開溝、施肥;建立采摘平臺4臺,進行機械幫助采摘。
武都油橄欖基地得山地軌道運輸車運輸油橄欖。省農機推廣總站供圖
在武都興源油橄欖合作社和隴南經濟林研究院大灣溝示范園,省農機推廣總站建立了機械化作業示范點,在省內首次安裝山地軌道運輸車2臺套,長約1500米,使油橄欖運輸從“人扛馬馱”一步跨越到自動化作業,突破了隴南山區機械化運輸難題。
同時,在蘭州高原夏菜主產區,引進示范工廠化育苗、工廠化育苗自動噴淋系統、秧苗移栽、精量穴播等重要環節配套機具,提高了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在秦州區、麥積區蘋果產區,示范推廣風送式噴霧器、無人植保機、多功能采摘平臺、粉枝機等一批果園機械;在我省牛羊養殖小區和家庭養殖場,試驗示范牛養飼喂機械、玉米收獲青貯機械,推廣電動清糞設備和糞污發酵處理設備……
畜禽圈舍得清糞機。省農機推廣總站供圖
目前,全省建立了省級畜禽糞污收集處理、糧改飼、制種玉米、中藥材、馬鈴薯、蘋果生產農機配套示范點42個,建立牧草、油橄欖、蔬菜等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機械化試驗示范點12個,為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裝備支撐。
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助力特色產業機械化轉型升級。上年年,上年年全省下達中央及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49億元,受理申請補貼資金8億元、增長230%,農機總動力預計達到2285萬千瓦,較上年增長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1%以上。
寧縣果園里機械化除草。新甘肅·甘肅5分鐘前感謝 王朝霞 攝
鄉村振興得新征程上,我省繼續積極探索特色產業機械化道路,解決“誰來種地”難題,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