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得19位兵團司令員,在新華夏成立后,有三位兵團司令員是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剩下得15位是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還有一位兵團司令員是沒有軍銜得,他就是第13兵團司令程子華將軍。為何他是19位兵團司令員中,唯一一位沒有軍銜得兵團司令呢?主要原因是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后,作為文武雙全得程子華將軍,投入華夏得建設事業,擔任地方大員。也就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他成為沒有軍銜得兵團司令。
程子華將軍是兵團司令員中,唯一一位沒有軍銜得兵團司令。而作為兵團政委,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有14位將領擔任這個職務。請注意像第壹,第四,第12,第13,第18等5個兵團得政委,都是由兵團司令員兼任。這樣一來,就有14位將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兵團政委得職務。
程子華
既然,19位兵團司令員中,有一位是沒有軍銜得兵團司令。那么,在這14位兵團政委中,有沒有,沒有軍銜得兵團政委呢?據一九五五年,授銜結果來看,還真有四位兵團政委,是沒有被授予軍銜得。
第壹位是王世泰將軍,他是陜西省洛川縣人。因在1929年,受到劉志丹,謝子長等人得影響,于1930年王世泰加入革命,成為陜北紅軍根據地一員。要知道,王世泰在沒有參加紅軍之前,是學文得,標準得文化人,有知識,有學問,屬于是投筆從戎。書生從軍得王世泰,在經歷戰火得洗禮后,也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得軍事將領。尤其是在西北戰場上,王世泰將軍任第四縱隊司令員,第四軍軍長,率部參加了宜瓦,關中,扶眉,蘭州等重要戰役,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不可磨滅得貢獻。
在第二兵團成立后,許光達將軍擔任該兵團司令員,王世泰將軍被任命為第二兵團得政委。想必大家都知道,許光達在建國后是大將軍銜,作為許光達得搭檔王世泰,因為在建國后,投身祖國得建設事業,所以沒有被授予軍銜。
第二位是譚啟龍將軍,他是江西省永新縣人,是在1928年參加紅軍。可能在戰爭年代,譚啟龍將軍不是一位百戰之將,但他是一位出色得政工將領,在這個領域,譚啟龍擁有豐富得工作經驗。這也是為何,在第七兵團成立后,譚啟龍將軍能夠成為第三野戰軍四大兵團政委之一。
在戰爭年代,譚啟龍主抓部隊中得思想工作很有一套。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后,譚啟龍又成為建設祖國大軍中得骨干人員。先后在山東,浙江,四川,青海等地主持過工作,為該地區得經濟,建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能也就是因為,譚啟龍投身經濟建設事業,離開了部隊,故此,也沒有被授予軍銜。
袁仲賢
第三位是袁仲賢,他是湖南長沙人。是在1924年參加革命得,因從小接觸過良好教育得袁仲賢,后來在組織得安排下,入黃埔軍校學習,成為一期學員。想必大家都知道,開國元帥之一徐帥,開國大將陳賡,開國上將周士第都是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壹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袁仲賢也是黃埔一期得學生,并且在讀書期間各科成績十分優秀,畢業后還被安排到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職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袁仲賢是一位優秀得政工工感謝分享。
包括在之后得生涯中,袁仲賢,先后歷任參謀長,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政委,投入渡江戰役。就在南京解放后,第八兵團一部分,擔負起南京警備任務,成立了警備區,袁仲賢任司令員兼政委。可能是因為在1950年,他轉做外交戰線,因此沒有被授予軍銜。
董其武
第四位是高克林,他是陜西華縣人,是在1928年加入紅軍,投身革命。同時,高克林也是陜甘根據地得創始人之一。在戰爭年代,高克林是一位優秀得政工工感謝分享,正是因為如此,在綏遠十萬國軍起義,改編成第23兵團后,上級就讓辦事能力強,工作經驗豐富得高克林擔任該兵團得政委。后來我們都知道,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是被授予了上將軍銜,政委高克林因在建國后,轉到其它工作崗位,因此沒有被授予軍銜。
以上這四位將領,就是解放戰爭時期,14位兵團政委中沒有軍銜得兵團政委。當然,后來根據形勢得發展,其中得第壹兵團政委后來由徐立清將軍擔任,還有第13兵團得政委,是從第14兵團調過來得,因為該兵團被撤銷了,他就是莫文驊。后來被任命為兵團政委得徐立清,莫文驊皆被授予了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