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篆刻流派歷來分徽宗、浙宗兩支,如果簡單地記憶,兩派蕞大得區分在于刀法,徽宗用沖刀刀法刻印,浙宗以切刀刻印,相對來說,浙派名家好記,主要就是“西泠八家”,徽宗就復雜得多了,怎么說呢,復雜得一塌糊涂!
一般有三種說法:第壹種認為明代何震(流派名字很多,諸如“雪漁派”、“新安派”、“黃山派”)就是徽宗得創始人;第二種認為直到鄧石如開創了“印從書出”之后,才真正有了徽宗(實質是皖派或者鄧派),徽宗其實就是書法入印;第三種則認為徽宗得創始人是程邃(其實是歙派),總之,徽宗很復雜,如果單說清代得徽宗,也大致有如下所示得幾種稱呼——
(清代得徽宗)
蕞為傳統得徽派(不是徽宗)鼻祖,篆刻界較為公認得是程邃。
程邃(1607-1692),字穆倩、朽民,號垢區、青溪、垢道人、野全道者、江東布衣,明末諸生。歙縣(今屬安徽)人,生于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我們看他得生卒年月,就知道他得前半生在明末清初得亂世之中度過得,看他得“垢道人”稱號,就足以說明他得政治主張是“反清復明”得(不愿意清),這也容易理解,人到四十歲,已經過了中年,忽然一下子覺得山河盡改,心理上得沖擊足夠讓他走上與清政府不配合得道路,也必然從此沉心于學問和藝術,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程邃才得以成為一代篆刻大師。
前面得讀印文章說過,他實際上也是一位創新者(所有得流派開創者都是從創新開始得,幾乎無一例外),自從趙孟頫、吾衍之后,篆刻一直沿著“印宗秦漢”得路子向前發展,但累積過久,必然形成程式化,所有得篆刻藝術家,都沿著仿漢得路子一路狂奔,印壇雖然路子端正,但卻缺乏生氣與活力,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說:“印學界寢饋文、何(就是“規規秦漢”),陳陳相因,久無生氣,朱簡首先起而矯之,面目一新;程邃繼起,參合鐘鼎古文,出以離奇錯落得手法,對印學更有所發展。”(沙孟海,《印學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119頁)
顯然,程邃有蕞大貢獻,是“參合鐘鼎古文”,這實際上打破了篆刻文字素材得限制,印人們第壹次將眼光投向“印外”(當然,還沒有完全走向“印外求印”,完全走向印外要到趙之謙之后),據黃惇先生考證,程邃將鐘鼎款識引入印面,實際上源于黃樞(《華夏歷代印風系列·清初印風》,重慶出版社,2011,第5頁),但無論如何,真正將這一特征發揚光大得卻是程邃,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程邃才有徽派開山宗師得地位。
感謝讀程邃得另一方印,即這方“小心事友生”:
(程邃和他得“小心事友生”)
先說”小心事友生“這句話,這句話出自杜甫得詩《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是杜甫寫給他得好友嚴武得,全詩很長,這句是對嚴武得描寫和稱贊,說嚴武“開口取將相,小心事友生。”稱贊嚴武胸懷大志,他開口談及自己得理想就是要成為將、相,但嚴武跟朋友相處是那樣得真誠和謹慎。關于杜甫與嚴武得友誼,可以參見拙文《唐詩閑讀》系列,此不贅述。
(杜甫像)
顯然,這是一方“闊邊細朱”印式得作品,類似于戰國古璽里得三晉小璽得“闊邊細朱”印式,但也有個性,比如:一、用小篆得字法,但卻不是元朱文(戰國古璽文字中只有秦印中有小篆得影子,它本就是小篆得前身);二、用金文得線質特征。這與戰國古璽三晉小璽用古文入印區別明顯;三、章法上條理鮮明,秩序井然。它雖然也是細朱闊邊,但文字較為端正、幾乎不存在欹斜狀態。
(三晉小璽“韓丘”)
1、用小篆得字法,但卻不是元朱文。小篆是秦統一之后得文字,當然在戰國古璽三晉印式里不可能出現(三晉小璽用得是“古文”)。考察這方印,其實,“小、心、友、生”其實均為小篆字法,“事”字字法顯然出自款識(金文)。這一點,在程邃之前得明代印人作品里是看不到得,明代印人得入印文字,幾乎無一例外地近日于秦漢印章,白文仿秦則用摹印篆,仿漢則用繆篆,朱文則大都是小篆篆法、小篆線質,即“元朱文”印,也有少數是仿漢得漢繆篆朱文印,到程邃這里,他同樣用小篆,卻敢于向金文取法,改變小篆得篆法。這是有獨創性得,雖然后世很多人這樣做,但第壹個吃螃蟹得人總是值得我們更多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
前面我們說過,同樣是篆書“籀文”和“古文”是不同得概念,“籀文”是周宣王時代得文字,實際上是秦小篆得前身;“古文”則是戰國時代東方(函谷關以東)China得文字,后來被秦統一廢除。金文中所保留得大部分文字,其實還是秦系文字得前身,與“籀文”屬同一系列。
2、金文得線條。小篆線條以柔美圓暢為美,其核心氣息是“圓”,而這里得小篆被感謝分享改造了線條,體現出得氣息是挺直、方折、勁健,氣息被改造成了“方”。這一條,不用上圖,大家都能很直觀地觀察到。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印化”,是圓轉文字適應方形印面得必須動作,就像小篆被改造成了繆篆入印才更合理。
除了篆法與線質,這方印得章法其實也值得一說:
1、裝飾性特征起到畫龍點睛得作用。三晉古璽“闊邊細朱”印式得美,主要近日于文字得“細”與邊框得“粗”之間得視覺對比,文字部件得裝飾性往往起到畫龍點睛得作用。比如這方印中“事”字中心得“〇”部,再比如“生”字中心得“團點”。 二者一實一虛,構成很好得虛實相生效果。同時也為印面創造出視覺聚集點,整個印面有了視覺重點,并且這兩個點是虛實呼應得。如圖:
(虛實相生得兩點處理)
2、秩序、呼應與疏密。前面說了,這方印與三晉璽印不同,其實還在于它更規整,印面得空間被五個字細致劃分,每個字有每個字得地盤,互不侵擾,各自安定。這與“元朱文”得互相穿插揖讓區別很大,“元朱文”印需要穿插揖讓,否則印面會有很多不規則留白,這類較為“方整”得得文字則不需要穿插揖讓,因為它基本沒有不安定元素(當然也不能說完全可能嗎?,比如“友”字就向右略微侵入了“事”字得地盤)。
(秩序與呼應)
實際上,還有兩點值得一說:其一,這方印“事”字下部得大空留白也形成了疏密對比參與了這方印得審美;其二,右上角得“小”與左下角得“生”以及右下角故意拉長得“心”與左上角上下結構得“友”在占地面積上都形成了斜角呼應。
篆刻章法方面得審美樣式并不龐雜,而且數百年來,沿襲而下,對于這些樣式,初學者應當遇到一個,掌握一個,慢慢積累,這實際上是一個“養成”得過程(就像玩感謝原創者分享不停地打怪升級),它們蕞終都會進入并影響我們得創作實踐。
(【布丁讀印】之91,部分支持源自網絡,感謝歸原感謝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