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發力未來產業,引來種業科研機構和經營主體集聚
搶灘科技城 搶抓新機遇
海南5分鐘前感謝 黃媛艷
兩年來新增涉農企業500家,增長率達到568.18%!
其中不乏華夏種子集團、隆平高科、科沃施種業等國際上“叫得響”得企業。華夏農業科學院、華夏水產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國字號”得大所大院也紛紛搶灘落戶……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已成為華夏種業科研機構、經營主體得聚集地。
著眼未來產業,強化精準招商,夯實技術支撐,快速集聚種業資源要素,科技城在崖州灣畔全力建設“南繁硅谷”,扛起種業振興擔當。
種業主體聚集地
“現在做農業得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沒來過科技城。”華夏農業科學院China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笑言。
全球前十名種業企業、國字號種子企業、國內農學領域基本不錯科研團隊……一批批市場主體和科研機構紛紛入駐科技城,種業創新研究和產業化發展在這里如火如荼展開。
“科技城已引入15家科研機構和12所重點高校,共引入涉農企業588家,累計注冊資本金為83.13億元;涉農類項目完成各級簽約84個,2021年以來完成涉農類項目簽約22個。”科技城管理局產業促進處負責人黃杰斯透露。
招大引強,落戶園區得企業和機構大有來頭。它們中,既有全球前十名種業巨頭——先正達集團、德國科沃施種業、荷蘭科因公司,也不乏國內種業龍頭企業——華夏種子集團有限公司、隆平高科等;既有大家熟悉得華夏科學院、華夏農業科學院等農業科研“China隊”,也涵蓋了華夏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雙一流”重點高校。
黃杰斯表示,以“種企+”延伸產業生態鏈,科技城還分別與華大基因、極目無人機、一知農業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簽訂入園協議。同時,立足本土特色,引導產業升級,目前已集聚一批熱帶農科企業。
種業創新開拓地
華夏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今年10月入駐科技城后,先正達集團華夏種業戰略與業務拓展總經理、華夏種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宋維波忙碌不已,謀劃生物育種產業化、水稻(亞太)育種創新中心建設,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也在抓緊推進。
落戶不到半年,華夏農業科學院就已“下單”一批基礎項目。“結合所需,聚焦前沿,China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China種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彭軍說。
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是蕞早一批入園得企業,公司總經理呂玉平帶領得團隊已有收獲,“科技城首單進境得科研用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已選出8份適合于黃淮海地區耐高溫高濕得玉米新品系,6份種質資源進行了回交轉育出口巴西開展商業化育種,探索華夏技術、巴西市場、商品玉米谷物再進口華夏消費得大循環新路徑。”
……
各類主體攜手科技城,搶抓戰略機遇,構筑一系列發展新優勢——
產學研用齊發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種業產業機遇,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發揮比較優勢多點突破,厚植發展內生動力新優勢;制度集成創新營商環境向好,用好自貿港優惠政策增強競爭力,資源整合各展所長開拓新天地,增創互利合作競爭新優勢。
種業資源新高地
企業落得穩,資源少不了。這一點,科沃施華夏區總裁周偉深有感觸,“對跨國種業公司來說,種質資源得全球調配和利用是非常重要得一環。科技城打造‘南繁硅谷’、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和人才集聚,是吸引我們進駐并設立研發總部得重要原因。”
兩年內,科技城與各類種業主體發展“同頻共振”,聚焦關鍵因子,扎實打基礎謀長遠。
匯聚英才解決“求才之渴”。科技城通過體制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創新吸引四方之才,并不斷完善生活配套設施穩住各類人才。如今園區從業人數突破萬人,引入研究生超過1000人,為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提供配套人才支撐。
補齊短板解決“平臺之困”。政府與各類主體合作穩步推進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China(三亞)隔檢中心、China種業創新實驗室等一批平臺項目,搭建公共試驗平臺和關鍵共性技術實驗室,加快“一城一基地”項目建設,營造創新創業生態,厚植高能級要素集聚得新沃土。
業務落地解決“政策難點”。多方合力打造新政策新制度集成創新先行示范區,聚焦解決企業種質資源引進中轉業務訴求;創建崖州灣知識產權特區,強化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建設,積極促成種業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城將緊緊抓住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兩個著力點,立足三亞優勢,集中優質要素,全力支撐China種業振興戰略,拓展南繁育種產業鏈,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得產業生態體系,助力未來產業形成規模。”科技城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本報三亞12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