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相對貧困不能簡單輸血,比如直接發6000元,而要通過幫扶實現持續的脫貧內動力。”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馬瑾倩)昨日,江蘇省發布了關于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其中提到,江蘇省脫貧率達到99.99%以上,目前還剩6戶、17人未脫貧,立刻在網絡引發熱議。有網友疑惑,為何江蘇省貧困標準為年人均收入6000元,比其他省份高出不少;為何不給未脫貧的17人每人發6000元現金,實現全省脫貧?
就相關疑問,新京報記者聯系了江蘇省扶貧辦相關處室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脫貧數據有動態進出,“6戶、17人未脫貧”是截止到12月31日的最新數據,“要解決相對貧困不能簡單輸血,比如直接發6000元,而要通過幫扶實現持續的脫貧內動力。”
新京報早先報道。新京報:為何江蘇省扶貧標準為6000元,高于其他省份?
相關負責人:全國脫貧標準為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2015年底,江蘇已率先完成該目標,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目前的脫貧工作立足于解決相對貧困,“十三五”期間,省自行劃定脫貧標準為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高于國家標準。
6000元的標準由省委省政府確定,主要針對蘇北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該標準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參照國家標準,根據城鄉居民收入中位數等內容確定。每個“五年計劃”的初期進行標準劃定,由省統計局、財政廳等各部門抽調人員進行詳細排查,這個過程就像人口普查一樣,保證數據真實精準。
新京報:6戶17人未脫貧的數據是如何確定的,為何如此精確?
相關負責人:事實上,這是一個動態脫貧過程,數據每天都在變化。
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在國家、省市縣、鄉鎮各級扶貧辦平臺都實現了聯網,保證數據精準。原先,數據庫每年開放一次進行調整,但建檔立卡每天都有動態進出,脫貧攻堅工作報告當天數據是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的,通過國家和省級數據庫比對,得出還剩6戶、17人未脫貧。
再過一個星期,可能這個數據就會出現變化,有實現摘帽脫貧的,也有返貧情況,會有一定增減。但波動幅度不會太大,報告中提到脫貧率達到99.99%以上是可以保證的。
據我了解,未脫貧的17人中,有4人是因病致貧。根據省扶貧辦、省衛健委規定,建檔立卡戶生病自付費用比例不能超過10%,100%享受健康扶貧政策,建檔立卡戶有的可能正在醫院就醫。
新京報:如何確定具體某個人是貧困戶?
相關負責人:江蘇省貧困戶指標有三十多項,“十三五”開始,省紀委推出陽光扶貧監管系統,介入工作后,貧困數據越來越精準真實。
每一戶情況不同,如何進行確定?打個比較通俗的比方就是“一看房、二看糧、三看有沒有讀書郎”,家里幾畝地、幾口人、是否有讀書的孩子、夫妻工作狀況等,實現應保盡保。
新京報:有網友問,還剩17人未脫貧,為什么不直接每人發6000元,實現“全省脫貧”?
相關負責人:扶貧資金我們有,但要實現一戶一策扶貧,簡單地給錢給物,我們是不贊成的。幾個人捐款,可能當年的6000元脫貧標準就能立馬實現,但這樣的“輸血式扶貧”是沒有生命力的,可能今年給了錢,明年又返貧了。
相對貧困的解決追求的是“造血式扶貧”,17個未脫貧者是有勞動能力的,激發內生動力,變“要你脫貧”為“我要脫貧”,通過家門口就業、公益崗位等方式,加入產業帶動,通過勞動實現持續脫貧。
新京報:動態變化情況下,如何保證完全實現脫貧?
相關負責人:首先就是以省定貧困標準為線。但省內區域間補助情況存在差異,使得貧困戶數據還有不到100戶的動態進出。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城市低保最低可以達到720元/月,合計年收入8640元,遠高于扶貧標準,但在蘇北地區,有些地方低保還沒有達到這一程度。
江蘇省實施“五方掛鉤”幫扶機制,省級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蘇南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市、區)與蘇北經濟相對薄弱的縣(區)掛鉤幫扶。并且,該政策保證在實現脫貧后,3年內政策資金、幫扶關系不變。2020年為鞏固提升年,隨著救助標準提高,社會保障逐步到位,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情況會全部消除。
記者 馬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