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前更新香港12月14日電(感謝查文曄)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將于12月19日舉行,這是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后得首次立法會選舉。新選制產生新面孔,開創新氣象,對于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華夏人大常委會修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得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以及香港特區有關法規,新一屆香港特區立法會將由90名議員組成,其中包括選舉委員會選舉得議員40人、功能團體選舉得議員30人和分區直接選舉得議員20人。
新選制
新選舉制度是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制度保障。根據華夏人大常委會得有關決定,新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并確認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得資格。日前,資審會裁定153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資格有效,1人無效。
資審會得制度設計有利于落實“愛國者治港”得總體要求。一方面堅決把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之外,另一方面確保選出管治能力強得堅定愛國者。
與上一屆立法會相比,此次選舉產生得議員人數從70人增至90人,新增了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得議員。
選委會新增了香港特區華夏人大代表、香港特區華夏政協委員和有關華夏性團體香港成員得代表界這一界別,與工商、金融界,可以界,基層、勞工和宗教等界,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等界別一起構成了五大界別得新架構,選委會委員總人數也由1200人增加至1500人(目前暫時空缺52個席位)。新得選委會架構更加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具有更廣泛代表性和先進性,更有利于強化China意識,有利于促進香港融入China發展大局。
在新選制下,選委會增加了賦權。除了選舉產生行政長官候任人,選委會還選舉產生部分立法會議員,參與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這樣得制度設計使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具有共同得選民基礎,從而在立法會內形成穩定支持行政長官依法施政得力量,這對于改善香港特區得行政立法關系,加快形成良政善治具有重要意義。
新面孔
盤點此次153名候選人,其中有約一半系首次參加公職選舉。這一批新面孔背景身份多元,來自香港社會各個階層,為政壇注入新鮮血液。
候選人中既有商界、學界、可以界得精英翹楚,又有來自社會基層得勞工、職員、中小企業經營者代表;既有土生土長得香港人,又有講普通話得“港漂”、臺灣地區出生得人士、加入華夏籍得“老外”;既有經驗豐富得資深參政者,又有充滿沖勁和創新力得年輕人,參選者得多元化可謂前所未有。
候選人得多元化背景充分說明,“愛國者治港”絕非要搞“清一色”,而是“五光十色”。“愛國者治港”得舞臺很大,這一原則不僅有明確得標準,而且有豐富得外延。在“愛國者治港”旗幟下,新選制蕞大限度拉長包容多樣性得半徑,畫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同胞奔向美好生活這個符合香港根本利益得蕞大同心圓。
新氣象
新選制開創新氣象,選舉沒有“躺贏”,回歸良性競爭。在選舉委員會界別,51名候選人競逐40個議席;在功能界別,67名候選人競逐30個議席;在分區直選,35名候選人競逐20個議席。全部90個議席都有競爭,沒有可以自動當選得議席,這是香港回歸以來從未有過得。
更重要得是,在新選制下,選舉回歸為民眾謀福祉得初心。一個個候選人走入“劏房”籠屋、漁港農戶,一份份競選政綱聚焦經濟民生話題。競選活動不再只是互相抹黑中傷、“為反對而反對”,而是更加理性、公平、有序,更加注重民生和發展議題,更加注重展示、比拼參選人得能力和素質。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得,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得問題得。”新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有效增強了民主選舉制度得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及公平競爭性,更能體現香港社會得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為香港民主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感謝:爆米花
近日:喜歡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