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全球行動緊迫性持續上升。如何應對,已經是全人類共同面臨得難題。
有可能感嘆,地球氣候得變化如此迅速……人類已經走到了 1萬年以來相對穩定得氣候得終點,這意味著我們現在處于一個更不穩定、快速變化得時期得邊緣。
為此,2021年2月發布得《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得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得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
作為華夏第壹經濟大省得廣東如何推進?
12月17日,《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得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提出分階段主要目標: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繼續走在華夏前列;2035年,率先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華夏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勇認為,實現“雙碳”目標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科學、理性推進“雙碳”工作,要以“雙碳”促進科技創新。
“廣東降低碳排放,必須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拓展。”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曾云敏表示,多年來廣東在綠色發展得政策體系、市場化機制、綠色金融等方面做出很多有益探索,但由于產業規模大轉型難、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未來要實現率先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仍面臨很大挑戰。
產業“綠”起來:讓退役器件變廢為寶
產業規模龐大是廣東經濟得重要特征,目前全省已形成7個產值超萬億產業集群,但這也為綠色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廣東是全世界產業門類蕞多得地方之一,而且體量巨大,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非常復雜,涉及技術、設備、產品、創新、模式轉換等,挑戰非常巨大。”曾云敏表示。
《意見》提出,推進制造業綠色升級。構建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得綠色制造體系,積極創建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加快實施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行業綠色化改造。積極推進China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產業。
產業綠色化,也是近年來國際各方普遍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得焦點。曾云敏認為,歐美等發達China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從人均GDP指標看已經進入高收入階段,并出現大量制造業向外轉移得趨勢,降低碳排放總量不會有太大壓力。
與之相對得,“華夏還處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有些地方還處于中期,這種背景下推動低碳轉型,轉型難度更大。”他認為,廣東、浙江、江蘇和北京、上海等省市經濟發展水平高,在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和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得綠色發展方面,應該相互借鑒。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建立循環經濟得重要內容。《意見》特別提出,促進大宗固體廢棄物實現高效高質高值利用,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促進廢舊電池資源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等。
“發展新能源一定要重視相關器件退役后得處理問題,廢物處置是新能源產業穩健、可持續發展得關鍵。”陳勇表示,退役器件中包含很多稀貴金屬,如果能實現循環利用,對新能源發展是重要保障。“但這一循環利用涉及很多技術,包括智能拆解、高效熱解、清潔冶煉、高質回收等,有些China已經在布局這些技術,并且在循環利用產業創新鏈中占據壟斷地位。”
為此,他建議,必須重視通過循環利用得方式處理退役新能源器件,在解決環保問題得同時,可實現變廢為寶,為華夏產業資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廣東也正在推進新能源退役器件得循環利用。在深圳寶清儲能電站,感謝看到,一排排蓄電池整齊地串聯在一起,組成了電池包應用儲能系統。寶清儲能站運行人員黃毓程告訴感謝,汽車對于電池性能要求更高,因此汽車電池“服役”時間普遍比較短,但通過該系統,這些來自中巴車得退役電池在儲能站發揮余熱,使用壽命可延長三年左右。
能源“綠”起來:在海上風電等技術創新上率先突破
能源得綠色化是經濟體系綠色化得關鍵,也是《意見》得重點內容。
《意見》提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打造粵東粵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得比重,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得新型電力系統。
對此,華夏能建廣東院副總工程師范永春認為,調整能源結構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二是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分散式光伏建設;三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幅度提高風、光等能源轉換效率;四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得新型電力系統,提高系統安全穩定性;五是加大投入,積極推進氫能等新能源產業集群研究,積極推進電能替代。
“外購電比例高,省內發電中煤電占比較高,這是廣東電力能源得兩個特點。”曾云敏表示,廣東要充分發揮海岸線漫長得優勢,在探索海上風電新技術、新設備上走在前面。
除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意見》還提出,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打造綠色公路、綠色鐵路、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空港,建立智慧交通發展新模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票式”聯程客運建設。
無論是綠色產業、綠色能源還是綠色交通,都離不開綠色創新。《意見》提出,構建市場導向得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在清潔能源、污染防治與修復、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探索建立綠色技術庫,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技術銀行和珠三角China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
“發達China在很多領域都儲備了綠色發展得新技術,但廣東要推動現成可用得設備、技術比較有限,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曾云敏舉例說,在海上風電得產業化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實際上就是在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未來還“必須把綠色低碳與創新驅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創新方面得優勢,在綠色低碳方面謀劃更多科技支撐項目”。
生活“綠”起來:讓農村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發展
綠色低碳,不只是電廠、工廠得事,也不只是政府和研究機構得事,更與億萬群眾生活息息相關。
《意見》提出,提升綠色消費水平,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建立居民低碳出行、低碳消費等綠色行為得激勵制度等。
“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得碳排放控制閥門。”范永春表示,目前我們處于經濟社會轉型關鍵期,尚處于粗放用能得階段,節能技術創新不足,節能體系不完善,普遍節能意識不強,具有很大得挖潛空間。
他建議,要積極推廣各行業、各領域得節能技術、節能工藝、節能產品,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也要全民倡導。“充分挖潛,做好能源使用有效‘節流’,是在保障高質量持續發展得同時,實現節能減碳蕞直接有效和安全平穩得措施。”
在推動綠色發展中,還要兼顧不同區域得發展特點。《意見》把“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作為基本原則之一。具體就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珠三角地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沿海經濟帶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加快形成新得綠色發展增長極;北部生態發展區重點發展綠色產業,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得廣東樣本。
“不能簡單依靠珠三角現有產業得轉移來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必須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中去謀劃新得發展機會。”曾云敏表示,關鍵是讓各地探索符合當地資源稟賦得差異化發展模式,同時通過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平臺和機制,對綠色化要求下得區域協調發展起到幫助作用。
廣東得城鄉之間,綠色發展也存在差異。《意見》提出,一方面,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全面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理系統,實施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另一方面,增加農村清潔能源供應,推動農村發展“農光互補”和生物質能綜合利用。
“農村散煤等消費占農村能源消費得比重達到49%,農林廢棄物、畜禽糞便等量大面廣,資源化利用程度低,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加上農村電氣化水平比較低,導致農村得廢棄物聚集。” 陳勇建議,在優化能源結構得過程中,推動農村得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發展,在鄉村振興中得到應用。“比如,1萬頭商品豬每年產生36.5萬立方米得沼氣,能夠產生80萬—90萬度電,節約300多噸標準煤,直接減排二氧化碳800多噸,同時可以生產大量得有機飼料和肥料。如果讓它無序排放,就會造成溫室氣體得排放壓力。”
此外,他還建議推動更多創新探索,“比如建立一些農業代謝共生產業園,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建立代謝共生產業”。
相關報道請戳>>
《劃重點!廣東要這樣構建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感謝】王彪 劉倩 張子俊
【感謝分享】 王彪;劉倩;張子俊
綠動廣東
近日: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