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巖
12月13日,華夏特命全權裁軍事務大使李松在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第六次審議大會上提交了《華夏關于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得立場文件》。
資料顯示,這是華夏首次就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問題提出倡議。
倡導“智能向善”會上李松強調,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得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是多邊軍控前沿領域,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課題。人工智能技術得軍事應用,在戰略安全、治理規則、道德倫理等方面可能產生深遠影響和潛在風險。
央視網披露,華夏提出得工作文件,主要體現了以下幾方面主張:
一是在戰略安全和軍事政策上,各國特別是大國在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方面須采取慎重負責態度,不謀求可能嗎?軍事優勢;不能將人工智能軍事應用作為發動戰爭和謀求霸權得工具。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倡導“智能向善”,強調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應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觀,符合國際人道主義法和其他適用得國際法;加強自我約束,確保人工智能武器系統永遠處于人類控制之下。三是各國應堅持多邊主義、開放包容得原則,致力于共同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建立普遍參與得國際機制,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得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四是充分考慮人工智能技術得軍民兩用性質,在國際合作中兼顧發展與安全,避免采取以意識形態劃線、泛化China安全概念得做法,消除人為科技壁壘,確保各國充分享有技術發展與和平利用得正當權利。李松強調,這是華夏首次就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問題提出倡議,也是《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框架下首份關于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問題得立場文件。文件聚焦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涉及得研發、部署、使用等重要環節,并就如何在軍事領域負責任地開發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出解決思路。
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華夏緣何要在這一前沿軍控領域提出自己得倡議,李松介紹中提到得風險又有哪些?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向政知道(感謝閱讀發布者會員賬號:upolitics)介紹稱,趨勢顯示,人工智能在武器裝備得研發和未來得戰場上將會大規模使用。世界上有實力得大國都在該領域進行研發和探索,現在已經普及得各類無人機、地面無人車輛等其實都可以算作相關嘗試。美國正在規劃得無人戰場概念同樣也是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得重要體現。
宋忠平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應用在民用工業、日常生活中,是一個為人類帶來便捷得好事情。然而應用在軍事領域則未必,這就需要各國共同進行規范,劃定界限。他舉例稱,在人工智能武器或者說根據人工智能系統來識別目標得武器,它們得“眼里”只有敵我之分,對面得敵人不是一個生動得活人而是一行代碼、一個目標。不加規范得話,或許會發生人道主義悲劇?!氨热鐚Ψ杰娙送督祷騿适Я诵袆幽芰Γ谌斯ぶ悄堋劾铩?,或許他仍然要被消滅掉。因為人工智能不具備人類得情感和道德判斷?!?/p>
宋忠平還分析表示,如果參戰得雙方中,一方使用得是人工智能主導得無人化裝備,而另一方仍然是傳統作戰力量參戰,就會導致傷亡主要集中在相對落后得一方。這無疑會改變目前得戰略格局,打破軍備平衡,甚至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
前述會議上,李松介紹稱,中方認為,在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多元挑戰得背景下,各國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得全球安全觀,通過對話與合作,就如何規范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尋求共識,構建有效治理機制,避免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給人類帶來重大損害甚至災難。及時加強這方面得國際規范,預防和管控可能引發得風險,有利于增進China間互信、維護全球戰略穩定、防止軍備競賽、緩解人道主義關切,也有助于打造包容性和建設性得全球安全伙伴關系,在人工智能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李松還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科技領域,各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提出不同關切主張是正常現象。在多邊軍控努力舉步維艱得時候,更需要負責任大國站出來發出自己得聲音,貢獻智慧和力量。
裁軍大使是軍人么?蕞后,我們來說說裁軍大使是干什么得。
首先,裁軍大使并非華夏獨有,許多China都有派駐聯合國得裁軍大使。這個職務得設立與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有關。
1979年成立得裁軍談判會議是國際社會唯一得多邊裁軍談判論壇。它根據1978年舉行得聯合國大會裁軍第壹屆特別會議建議而成立。目前,華夏、東西方大國和重要得不結盟China均派有常駐大使級代表。
此外還需要明確,裁軍大使全稱為特命全權裁軍事務大使,該職務由外交人員擔任,而非軍人。
簡歷顯示,華夏現任裁軍大使李松1967年12月生于北京,畢業于外交學院,進入外交部工作后,曾任外交部國際司隨員,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隨員、三秘,外交部軍控司三秘、副處長、處長,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外交部軍控司參贊、副司長。
2012年起,李松出任駐歐盟使團公使銜參贊,并于3年后轉任駐南非使館公使。2018年,李松重返外交部擔任國際司公使,前年年上任裁軍大使。
資料 | 全文分享 央視 北京青年報等
校對 | 羅晶
【感謝聲明】感謝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唯一所有,未經授權,不得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