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人生難以避免的風險,健康是人民普遍的訴求,醫療保障則是化解疾病風險、促進人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安排。醫療保障關乎近14億中國人民切身利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構建高質量的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已成為一項緊迫且艱巨的任務。
醫療保障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經濟社會轉型,覆蓋全民、社會化、多方共擔責任的繳費型醫療保險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深化醫保改革和加大財政投入,醫療保障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基本實現全民醫保目標。特別是2018年中央決策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實現全國醫保事業集中統一管理,新的局面全面開啟:通過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的報銷水平持續提升;通過打擊欺詐騙保,維護醫保基金安全;通過推進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為醫保制度有序運行夯實基礎;通過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等措施,遏制了藥品價格虛高態勢;通過調整優化醫保藥品目錄,持續增強醫保制度的疾病醫療保障功能。
目前,我國已構建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醫保改革與發展奇跡。在醫保制度日益健全的條件下,我國人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得到釋放,群眾就醫負擔持續減輕,全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7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惠及全民的巨大成效,表明我國醫保改革的目標與方向是正確的。
醫保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從現實出發,我國醫療保障領域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少數地方還未完成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部分地方還停留在縣級統籌層次。醫保基金的可持續性需要繼續增強。各地醫保待遇不一,醫保經辦機構人員編制不足、信息化與規范化程度不高。醫保領域的欺詐現象仍有發生。醫療衛生服務、醫藥供應與醫療保障之間協同性需要進一步提高。
此外,一些新的問題也對醫保制度的健康持續發展帶來影響。例如,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意味著醫保基金的負擔壓力會同步增長;疾病譜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各種重特大疾病、慢性病發生率的增長,既影響疾病醫療服務結構改變,也帶來醫保基金支出結構變化等。
為全民提供更加可靠的醫療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全面深化醫療保障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對當前的問題及挑戰,必須盡快凝聚共識,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與高效的行動方案,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醫療保障。
進一步厘清醫保發展理念。醫保制度的作用是解除疾病醫療后顧之憂,避免重特大疾病的災難性后果。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充分尊重醫保制度客觀規律和我國基本國情的前提下,將提高醫保制度保障能力、促進醫保制度公平普惠擺在優先位置。同時,遵循共建共享原則,堅守互助共濟本質,堅持籌資責任分擔相對均衡、法定醫保制度保障基本、多層次制度安排滿足多樣性醫療保障與健康服務需要,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
盡快優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一是整合制度并穩步提升統籌層次。加快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統一。二是逐步均衡籌資責任負擔。個人應當承擔自身健康首要責任,只有各方籌資責任分擔相對均衡,醫保制度才能獲得理性發展。三是積極穩妥改革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增強醫保制度保障功能。四是建立統一的醫保待遇清單。制定全國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清單,以確保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公正性。五是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制度。在堅持預算平衡的條件下,將總額預付與病種付費、疾病組付費等有機結合起來,在保障參保人得到基本醫療保障前提下實現科學控費。
加快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只有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才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層次多樣性醫療保障與健康服務需求。在這方面,關鍵是要發展好商業性健康保險,增加市場主體并激發其內生動力,引導中高收入群體通過商業性健康保險來獲得更好的醫療保障與健康服務。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鼓勵設立慈善醫療機構、引導慈善醫療募捐,增強對低收入群體疾病醫療的保障。
不斷提升醫保治理現代化水平。一是加快建成統一、高效的醫保經辦機制,加強人員配備,為醫保規范有序運行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強化醫保基金監管,打擊欺詐騙保行為,切實維護醫保基金安全。三是不斷優化醫保公共管理服務,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方便職工與居民參保、繳費,以及醫保基金的支付與結算。
著力推進“三醫”協同。醫保、醫療、醫藥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關系,高質量的醫保制度不僅取決于自身的不斷優化,還取決于醫療衛生服務系統與醫藥供應系統的同步優化。因此,必須加快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系統與醫藥供應系統的改革步伐,讓醫療機構回歸公益本色,讓醫生恪守職業道德并盡到救死扶傷責任,讓醫藥供應系統遵循市場規則并通過公平合理競爭謀取合法利益。
一個高質量的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的全面建成,是中國特色民生保障制度體系走向不斷完善的重要標志,將造福全體人民,也將更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鄭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