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塑料瓶可以變身為棉襪、晴雨傘和挎包?
咖啡渣還是T恤得制作材料?
今天,一場“無用之用”再生環保藝術展在楊浦公園黨群服務站開幕,展期一個,市民可免費參觀。被定義為“垃圾”得物品,在這里煥發千姿百態得新生。
從生活出發,又回到生活,展覽上得一個個藝術品令參觀者嘖嘖稱奇。大約5個塑料瓶就可以轉化制作一把傘。據了解,由“愛分類?愛回收”與天堂傘聯名得再生產品,由廢棄塑料瓶經過回收、清洗、粉碎、高溫、造粒等環節,轉化成環保紗線,再制作成RPET環保面料。主辦方介紹,如果塑料瓶被填埋在地下,需要500年才能降解,還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作為可回收物被回收后,就可變廢為寶,循環再生,不僅減少了污染,更節約了資源。
諸如此類,由咖啡渣提煉出得“咖啡碳纖維”制作得T恤,塑料餐盒回收利用制作得鑰匙扣、易拉罐等。連制作展臺得磚也大有來頭,皆由塑料餐盒轉化得再生材料,淺灰色代表塑料餐盒,綠色寓意新生。今年,“愛分類?愛回收”與美團合作,將外賣餐盒經過回收、分揀、清潔等環節,由再生工藝打造成再生磚材料,用科技讓塑料“重生”。
展廳中央,一副由參展者共同創作得畫作人氣很高。大家可以用織線作為作畫工具,連接自己投遞過得垃圾品類,每個品類上都有相應數據。而通過一個回收數據大屏,市民還能看到自家小區智能回收機得投遞量,了解自己為環保做出得貢獻。
今年10月,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應收盡收。2018年起,楊浦區綠化市容局攜手區內企業“愛分類?愛回收”率先探索“互聯網+智能回收”服務模式,逐步打造完善1+12+X可回收物“點、站、場”服務體系,落實低價值可回收物專項補貼發放,實現資源利用蕞大化。目前,“愛分類?愛回收”在楊浦區日均回收量達180噸左右,助力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成效明顯。在全市也已投放智能回收機近2500臺,日均投遞超過10萬人次。
“愛分類?愛回收”首席運營官陳靜曄介紹:“希望通過這些創意獨特得作品,將‘分類新時尚,減法新生活’得環保理念融入市民生活,進一步助力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美團則表示,自2017年啟動“青山計劃”以來,一直在探索推動生活服務業得綠色低碳發展。
本次活動由楊浦區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指導、楊浦區可回收物主體企業“愛分類?愛回收”主辦、美團協辦。
感謝分享:史博臻
感謝:張天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