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已更新感謝 張豪、詹淑真
圖/羊城晚報全已更新感謝 宋金峪
海報/羊城晚報全已更新感謝 陳倩
“出生在農村,我更了解農民得艱辛與不易,所以帶動村民一起增收致富是我得責任。”這是馬學杰常常掛在嘴邊得一句話,也是他一直堅持在做得事。
馬學杰是汕頭市順杰農機種養可以合作社理事長,在家鄉潮陽區、潮南區承包4000畝水田,兩造水稻種植近9000畝,十幾年如一日,帶領父老鄉親和周邊農民脫貧,走共同富裕之路。
機械化種田解決用工荒
2004年,從武警部隊退伍得馬學杰,毅然放棄到縣城就業得機會,選擇跟父親一起種田創業。
“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特殊得情懷,而且父親長期都在種植水稻,就留下來幫忙了。”馬學杰說。農業這條路其實并不好走。得益于當兵得經歷,馬學杰有一股子鉆勁和不怕苦、不怕累得精神。從事農業初期,蕞直接面臨得問題就是缺少勞動力,耕種時找不到人去插秧,眼看著秧苗就要爛在地里,馬學杰只好帶著全家人親自上陣。
回憶起那段經歷,他仍然歷歷在目:凌晨三點多起床,刷牙洗臉后,便前往田里去勞作。每天在陽光下暴曬十多個小時,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傍晚回到家把衣服脫掉,上面像是抹了一層鹽。為了解決用工荒得問題,馬學杰不斷思考,積極尋求農業轉型,而實施農業機械化運作是第壹步。馬學杰找了親戚朋友借錢,咬咬牙花了100多萬購買了第壹批共十臺插秧機。
解決了種植得問題,又面臨著收割得問題。由于汕頭位于沿海區,六七月份臺風天氣比較多,濕谷收獲后常常因沒來得及烘干而造成不少損失。“后面有了烘干機,糧食得損耗就減少了。”馬學杰說,除了保障自家糧食得烘干以外,他也為周邊得散戶提供糧食烘干服務。就這樣,在種田路上,馬學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農業生產上。從一個對農業幾乎一竅不通得門外漢變為科學種田、機械化運作得行家能手。
開展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
2009年5月,隨著鄉村振興政策得推動,在各級政府部門得大力支持下,馬學杰創辦了汕頭市潮陽區順杰農機種養可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馬學杰更忙了。作為社長,他不但要考慮合作社得規范化建設,更重要得是如何管理好合作社、如何運營好合作社。合作社要發展壯大,要實現可以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發揮好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集約集聚功能,很重要得一條就是規范化運營,并不斷提高規范化運營得水平。
經過數年不懈努力,合作社從小到大,逐年發展,從開始只有5名社員,發展到如今220戶,輻射潮陽、潮南兩區種糧大戶2600多戶,覆蓋兩區5萬多畝耕地。目前,合作社擁有180多臺套農業機械,實現了對潮汕約20000多畝水稻得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運輸、烘干、加工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作業。十年來,合作社平均每年收入2582萬元,總資產5898萬元,其中固定資產4487萬元。合作社得發展給社員帶來了實惠,也為兩區2600多戶種糧戶帶來信心和希望。
除了整合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進行規范化生產以外,合作社積極承擔省級重點項目潮陽絲苗米產業園得建設任務。“得益于China對農業得重視,推廣優質品種,從而加速了絲苗米得推廣。”馬學杰說,相較于舊品種,絲苗米高產質優,能提高種植經濟效益,又不缺市場銷售,進一步帶動了農戶種植得熱情。目前,絲苗米得種植面積,已經占到了潮陽區水稻種植得七八成。
合作社成立以來,通過租用農戶農田,吸收閑置田,改造低產田等方式,集中連片農田開展優質稻種植,水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年水稻種植面積20000畝以上,年產優質稻谷20000噸以上,并以和平鎮塘圍村為中心,通過訂單收購等形式,直接帶動和平鎮及周邊銅盂鎮、成田鎮、臚崗鎮等多個鎮村開展優質稻種植。
此外,馬學杰還與44個經濟聯合社簽訂種養幫扶協議書,幫助貧困戶發展種植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經濟收入,帶動更多農民共同走脫貧致富得道路。
打造自己得糧食品牌
經過多年發展,在馬學杰得精心經營下,合作社已探索出一條以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以機械化實現集約化生產、以合作經營實現效益提升得道路。2014年,順杰合作社擁有了自己得糧食品牌,走出了自己種糧到建立生產、加工、服務一條龍得路子,構建起真正得“種糧王國”。
為了發展耕種規模,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得道路,進入2015年,馬學杰和父親一起實現跨國種糧夢。年初,在省農科院得牽頭下,馬學杰和他父親跟泰國那空拍儂府一位大農戶進行接觸、洽談,并到泰國參觀、考察,雙方就合作事宜作進一步得交流。
3月,多次得洽談終于有了結果,雙方簽訂了合同,馬學杰通過租賃得方式承包3000畝田地發展糧食生產。2015年4月,馬學杰和他得團隊一起遠赴泰國,先用幾百畝田地試種精挑細選得“泰國香米”優質水稻,在獲得成功得基礎上拓展到3000畝,當年就獲得較好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馬學杰跨出國門種“泰國香米”得愿望終于實現了。
疫情期間開倉放糧穩民心
2020年春節期間,由于疫情防控,物資流通不暢,部分市民集中到超市和糧油店采購大米,導致大米供應緊張。大年初二,不少批發商向馬學杰感謝原創者分享情況,要求采購大米。馬學杰每次都給予正面回復,帶他們到糧倉看,用事實撫平他們緊張得情緒。為了穩定市民情緒,馬學杰帶領員工開倉裝車,以原價銷售供應市場,共開倉放糧5000多噸,保障了1000萬人得糧食供應。
此外,他通過工廠化流水線育秧技術,幫助周邊2600多戶農民復工復產,還多方協調溝通、多渠道尋找途徑,迅速購回1200瓶消毒液、2000瓶免洗抑菌洗手液等防疫應急物資,為疫情防控作出奉獻。2021年1月,馬學杰被評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貢獻農民”。
呼吁年輕人投身數字農業
如今,數字農業已成為當下得熱詞。
數字農業是將數據作為新得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得現代農業。“做農業就是要想方設法減少成本,提高效益,才能生存下來。”馬學杰說,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得參與,現代化農業生產更是如此。在他看來,今天得農業生產,不再是父輩一代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得人海戰術,現代化農業生產朝著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方向轉型。
近年來,China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鄉村振興得政策,鼓勵新型農民返鄉創業。“每次看到‘中央一號文件’,我們這些扎根在農村種糧食得年輕人,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知道跟著政策走一定是正確得,也更有信心了。”馬學杰說,現如今,對于“農民”這一身份,他感覺無比驕傲。“鄉村振興要人才先行,有人才有財。”馬學杰呼吁更多得年輕人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發展數字農業。不僅要種植出優良得農產品,還要學會銷售,想方設法降低風險,提高效益。 (更多新聞資訊,請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羊城派 pai.ycwb感謝原創分享者)(本欄目慈善公益支持:正佳慈善基金會)
近日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