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曾住過錢學森、施蟄存、杜重遠的上海老弄堂,如何化解“72家房客”之困
摘要: 眾口難調的“72家房客”是如何煉成社會治理共同體的?
如果住在歷史名人街區,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岐山村居民告訴你:“面子”的光鮮,與“里子”的局促,就隔著一扇門。
“岐山村”的弄名來源于周武王發祥于岐山。位于愚園路上的岐山村,住過新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文學名家施蟄存、愛國將領杜重遠等名人,常有國內外訪客慕名而來。
隨著時代變遷,老洋房的權屬關系復雜,設施陳舊老化,住戶結構多元。岐山村75棟歷史建筑中,住著405戶家庭,住戶最多的一幢有21戶人家。除40%的原住民外,還有老外、城市務工者等租戶。
一邊浸潤著歷史的文化底蘊,一邊上演著閣樓里的方寸之爭,這使得老洋房社區成為社區治理的難中之難。
而就是這樣一個治理難點,在最近一年里經歷了由內而外的脫胎之變,探索出一個居民自發、多方支持、資金可持續的微更新模式。
眾口難調的“72家房客”是如何煉成社會治理共同體的?
要“面子”,更要“里子”
岐山村的微更新是愚園路改造的一個延續。近五年來,長寧區對愚園路及周邊街區進行了持續打造。從街區開始,外面這條街的整治更新,慢慢到了社區里面的更新,再深化到街區里面的小景、小公共空間的更新。
而這場由外向內延伸的更新,到了弄堂這一肌理環節,卻沒有想象中那么順暢。
2018年,岐山村15棟老洋房外立面被修繕一新,架空弱電線全部入地,弄堂外觀煥然一新。然而,居民對政府買單的這一惠民措施卻不怎么買賬。
“居民對外表的涂脂抹粉不太感興趣,他們更在意的是里子的實惠。”岐山村居民區書記朱衛紅說,外立面修得漂亮了,那是給外人看的,可生活的“里子”依然沒變。雖說是地處中心地段的老洋房,可十多戶人家合用三四個灶臺,甚至更少;沒有晾曬空間,曬個被子也不方便;硬件設施老化,甚至還有白蟻……
改造沒有入戶,老洋房要換“內膽”!這是居民的共同呼聲。
事實上,岐山村居民對更換“內膽”并不陌生,小修小補的改造一直都有,但總是阻滯不前,不夠徹底。聽說又要換“內膽”,有居民說風涼話:“又是一陣風的事吧!”
這次,他們想錯了。
老洋房內部改造試點引進了大魚社區營造專業團隊。大魚營造做的第一件事并非“設計”,而是和居委會、弄長一起舉辦“吐槽大會”。
岐山村多年老住戶霍白被選為“弄長”。“岐山村屬于使用權房,不存在業委會,我們就推行‘弄長制’,我這個弄長和樓組長、社區骨干、社區民警、小區物業經理等組成這個民意收集站,成為居民與居委會溝通的橋梁。”
吐槽大會上,大家梳理出了老洋房排名前十的“痛點”,并形成一份內部公共空間的問題清單。
在大魚營造合伙人何嘉看來,老洋房內部公共空間改造的困境是系統性困境,而改造方案不僅需要保障居民的私人利益,更需要幫助公共空間重新建立“共享”的觀念,讓居民走出“什么都是政府出錢”的依賴思維局限,打破“占有”的邊界,激活“使用”的權利。
“有誠意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我們要尋找岐山村內部公共空間更新的原生動力。”何嘉說,所有利益相關的居民都應參與到改造中來,和身邊鄰居一起商議改造的議題,共同思考解決方式。
近半年的反復溝通協商,老洋房內部改造項目開始一項項落地。嘉春建設作為共建方加入,針對廚房共用、油煙外排等需求設計了模塊化的產品,設計了共用排煙道,將灶臺上蓋改造成能互相利用的置物臺,安裝了能搬運物品到天臺的升降滑輪……
?“鴻門宴”開成了“家宴”
老洋房的更新改造過程里,弄堂“議事會”頻頻上場。
岐山村3棟歷史建筑中,岐山村48號是自住率最高的一棟建筑,改造意愿也最強烈。建設方利用原有老洋房的煙道為每一戶住戶都增加了油煙機的功能,還設計了一個“共享灶臺”。
不過,為了公共灶臺的10厘米,有兩家人寸步不讓。48號樓是典型的“72家房客”,房產證照顯示,48號由12戶居民共同所有。如果有一戶不滿意,那么,“共享灶臺”可能就會擱淺。弄長霍白邀請這兩戶人家以及相關居民來議事會協商。
最初是劍拔弩張的鴻門宴
?一開始居民還有點不情愿,這就像赴“鴻門宴”。議事會現場“殺氣騰騰”:兩戶家庭相對而坐,利益面前互不相讓,說到激動處,差點要拍桌子。幾個小時的溝通后,凝重的空氣變得緩和起來,雙方的“鎧甲”也開始軟化,各自退一步,海闊天空。談妥這樁事后,幾家人開心地一起聚餐慶祝。
后來成了家宴
“原來是場劍拔弩張的鴻門宴,沒想到,開成了其樂融融的家宴。”霍白感慨。
48號小花園的改造也是議事會聽取“最大公約數”的果實。改造一開始頗受居民歡迎,去除了27年的違法搭建,恢復小花園功能,成了居民散步、健身的好去處,可是煩擾也接踵而至。隨著參加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聲喧嘩、寵物糞便等問題讓一些居民很不爽,要求關閉小花園。
小花園為12戶居民共同所有,針對這一矛盾,12戶居民相約議事會,根據議事規則,大家將各自訴求和盤托出,一起制訂了小花園使用文明公約,為小花園各項事務找到了相關責任人。由居委會加強管理,杜絕各類擾民現象,由居民區綠植養護自治小組負責養護花園綠化。皆大歡喜。
岐山村到宏業花園的連接點通道也是一個雙贏的“梗”。得知要改造這個通道,人人叫好,卻響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人呼吁通行便利的需求,要求徹底打通,好讓自行車、助動車都能進來;有人出于安全考慮,堅決要求只能行人通行。
針尖對麥芒,怎么辦?參與微更新的“社趣更馨”服務社會同居委會、弄長召開了多次議事會,大家努力尋找平衡點,最終形成細化打通方案。
弄堂議事會
這條通道打通之后,岐山村的居民可以方便地到宏業花園買早點,而宏業花園的居民也能就近去活動室參加文體活動,大家坦言,“通道的一扇門打通了居民的隔閡之門”。
“通過有誠意的對話,居民們化被動為主動,參與到實際的事務中來,參與熱情的背后,是關于權責的再探討,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再構建。”江蘇路街道辦事處主任沈昕說。
這背后是角色的微妙變化:居民的角色從被動接受的“受惠方”變成了主動參與改造的“發起方”;政府從大包大攬的“出資方”,變成鼓勵更加自發主動參與、鼓勵社會多方力量共商共贏的“支持方”。
也是在這樣的溝通氛圍中,各種社會資源紛至沓來。愚園文化公司提出將原先承接的愚園路“一體化管理”向岐山村和宏業花園兩條弄堂內延伸,為弄堂提供物業服務,原先弄堂內保安脫崗、清掃不及時、停車無序等問題得到了解決,弄堂環境得到了根本改觀。
保留濃濃煙火氣,又不失格調
“這里有著上海灘最寬、最深的弄堂,‘弄堂深深’說的就是岐山村。”每每有訪客慕名而來,霍白就帶著居民為他們講岐山村的故事。
“以前在岐山村,你是聽不到麻將聲的,大家都在彈鋼琴、拉小提琴看書,我小時候就到施蟄存老先生家借過書。”
如今,原住民搬走了大半,岐山村是否還保持著“書聲瑯瑯、琴聲悠揚”的古韻?
“民風還在。”霍白說,這些年來,岐山村的風華合唱團、鳳鳴岐山讀書會一直在傳承壯大,在整個長寧都很出名。
不過,隨著住戶結構日趨多元,弄堂里也常常亂入各種不文明鏡頭。夏日里打盆水當街赤膊洗澡,走廊間隨意拉根粗繩晾曬臘肉和衣褲。
怎么辦?朱衛紅說,每當合唱團演出時,會向居住在此的外來務工者發出邀請,請他們一起來聽演唱會、觀話劇。放了假召集小朋友,給他們講錢學森、杜重遠的故事。
耳濡目染中,弄堂風氣向好。種花達人把自己的院落弄得姹紫嫣紅,每到游客進來,他就熱心地介紹這個花園街角。居民們也挺驕傲,“我們岐山村沒有一個人裝地鎖的,為什么?就跟氛圍有關系。”
另一方面,這輪改造螺螄殼里做道場,為居民們打造了各種有溫度的小設計:門衛室改造成了家門口的藝術客堂間,增加了共享工具箱和便民寄放菜籃,廢棄的花壇改造成了公共晾曬場,弄堂里還增添了益智健身點。
作為現場管理(OSM)社工督導試點,岐山村居委會還主動壓縮了辦公場地,從 100平方米縮小到不足40平方米,騰出更多空間開放給居民。弄堂的公共空間少,愚園公共市集內3家商戶開辟了“長者餐桌”,為社區老人就餐提供優惠。
故事商店
在進入岐山村的弄堂口,幾平方米的小房間開出了一個濃濃情懷的“故事商店”,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收集到數千條關于愚園路的故事,讀著這些鮮活的感人故事,岐山村里有溫度的歷史脈絡變得清晰起來。
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走出家門,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積極認領社區事務。大家都有了一種主人的意識——“我得為這個弄堂做點什么!”。以前的原住民們相約回來看看,不由贊嘆:岐山村又恢復了兒時的煙火氣,又不失格調!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王海燕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加載中... 視頻 直播 美圖 博客 看點 政務 搞笑 八卦 情感 旅游 佛學 眾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