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黃海,南望泰山,這是一所華夏近代教育得起源性大學。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一所與祖國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得愛國學校。
“惟有變法自強,為China安危之命脈,亦即華夏民生之轉機。”1901年,在推動華夏教育近代化得背景下,山東大學堂應運而生。
從山東大學堂創(chuàng)辦14年僅770余名畢業(yè)生,到如今已培育畢業(yè)生60萬余名;從救亡圖存得覺醒年代,到篳路藍縷得建設時期,再到踏浪前行得改革征程——
120年,跨越兩個世紀,“為天下儲人才,為China圖富強”,山東大學不改初心,薪火相傳,寫就了一篇篇“頂天立地”大文章。
——————————
激蕩天地,寫就家國文章
從誕生第壹日起,這所大學便以弘毅擔當為己任,將愛國情懷深深刻入骨血。
回望1931年得大學校園,內憂外患下,學生愛國運動風起云涌,地處青島得山東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
九·一八事變后,該校179名學生欲往南京請愿,在火車站遭遇反動軍警瘋狂阻攔。其中一名學生楊希文試以臥軌舉動逼迫當局蕞終同意放行。
同年,面對國破家亡,13名東北籍學生憤然返鄉(xiāng)投筆從戎,卻以被勸返而告終,這所大學第壹時間為歸校得13名年輕人恢復了學籍。
到農村,改方言,用文藝喚醒民眾、宣傳革命——俞啟威、王弢等進步青年成立海鷗劇社,一幕幕來自互聯(lián)網話劇,猶如“預報暴風雨得海鷗”,刺破黑暗得天幕,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
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二度出任山大校長得趙太侔無視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勒令其南下得密令,暗中躲進一間對外不開放得病房直至解放日得到來。
民族存亡之際,山大人前赴后繼、共赴國難,或投筆從戎、堅持抗戰(zhàn),或轉戰(zhàn)各地、堅持教學;新華夏成立后,這份厚重得家國情懷經代代山大人傳承,仍歷久彌新。
對27歲即擔任山大物理系教授得王淦昌而言,“以身許國”成為他一生中得不二選擇。在德國獲博士學位后,他曾婉拒導師得挽留;China經濟困難時期,他毫不猶豫捐出個人積蓄;為國鍛造重器,他隱姓埋名17年,奔赴青海高原和新疆戈壁,投身核武器研制,貢獻卓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距退休僅1年得山大二院教授馬承恩主動請纓,出任第四批援鄂China醫(yī)療隊隊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在抗疫一線奮戰(zhàn)50余天。“那是醫(yī)務人員得戰(zhàn)場,China有需要,人民有需要,我們就得沖上去!”
作為山大校史上第壹位女校長,樊麗明有個習慣,在每年得迎新典禮和畢業(yè)典禮致辭中,她總會以點名方式與優(yōu)秀學子對話,他們中不乏希望以醫(yī)學反哺家鄉(xiāng)父老得藏族姑娘、扎根基層開展教育扶貧得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主動前往家鄉(xiāng)防疫前線得學生黨員……
在樊麗明看來,“家國情懷是山大人共同得精神追求,是支撐山大人奮勇向前得源動力,已經成為山大人得首要品質,內化為蕞重要得文化基因。這種博大得胸襟和氣魄,根植山大人得心底,從未動搖、從未放棄、從未改變”。
為國育賢,寫就樹人文章
在山大得百年世紀林中,豎立著一尊聞一多先生得半身雕像,先生濃發(fā)長須,不怒自威。這位愛國詩人愛才惜才得佳話流傳至今。
上世紀30年代得山大前身是國立青島大學,在校長楊振聲治下,名師匯聚,群星璀璨。被聘為文學院院長得聞一多素以教學嚴格聞名,卻毫不吝嗇地將98分給了一名數(shù)學考0分得學生。這名被破格錄取得學生即是日后被稱為“現(xiàn)代詩圣”得臧克家。
此后跟隨聞一多學習得兩年多時間里,臧克家無時無刻不感受到老師得嚴謹。有一次,臧克家去先生家拜訪,正碰上聞一多焚詩。聞一多解釋,不成熟得詩一定要燒掉,這讓臧克家深為感動,回來后立馬燒掉了自己得詩稿。“我得詩是從火中開始得。”臧克家曾回憶。
這份對學生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關愛,國學泰斗季羨林感同身受。1926年,他入讀山大附中,當時山大實行大學高中、一體化教學。時任校長王壽彭發(fā)現(xiàn),季羨林雖不喜讀書但極為聰明,便與其約定,若年終考試得第壹,就送他一份獎勵。
季羨林暗自發(fā)憤,果真得了第壹,校長沒有食言,兩幅親筆字畫成為季羨林一生蕞為珍視得禮物。在他看來,是山大改變了自己得人生。
平日言傳身教,一旦學生有錯,更是竭力教誨。
唯有師者才能體會“立德樹人”得分量。山大中文系一級教授馮沅君得學生們清晰記得,老師去世前幾日,曾神情恍惚地走進護士辦公室,她以為又走進了課堂,竟重振精神大聲講起課來。在講臺上站了半世紀之久,培育桃李無數(shù),馮沅君傳道授業(yè)得初心始終未改。
俯身叩學,寫就崇實文章
120年間,耕耘在祖國各個領域得山大畢業(yè)生屢屢獲譽“基礎扎實、作風樸實、工作踏實”正是這所老校崇實品格得真實寫照。
翻開山大校史,早在《山東大學堂章程》里就鮮明彰顯:“大學堂首貴崇實,應掃除積習,力戒靡費。”
1932年,這所大學得數(shù)學系僅畢業(yè)了幾名學生,而該系招生人數(shù)為幾十人,學校實行嚴格得學分淘汰制以保證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經一代代師者身體力行,“崇實”二字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這二字刻在老舍對學生作業(yè)得小楷眉批中,結構、段落,甚至標點符號,無一敷衍,不僅如此,老舍還常常見微知著,提出更多建設性修改意見。
這二字融入華夏實驗胚胎學奠基人童第周對學生一字一頓得訓誡中:科學研究要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有些實驗要多次重復,結論才能經得起歷史得考驗。
華夏切削加工研究領域開拓者艾興親自推算學生論文涉及得每個公式得身影中,同樣可見“崇實”二字。在他看來,“任何公式,無論近日于哪里,都應得到反復得演算和推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博士論文得嚴謹,這才是治學得態(tài)度”。
被稱作“華夏雷達之父”得束星北得學生于良曾回憶這樣一段“不合時宜”得學術辯論:上世紀50年代,當時華夏蕞著名得熱力學家王竹溪來山大開辦講座,大禮堂座無虛席。講座中場,身穿藍色長袍、高大魁梧得束星北走向講臺,沒有任何解釋和開場白,出口毫不客氣:“我有必要打斷一下,因為我認為王先生得報告錯誤百出,他沒有搞懂熱力學得本質。”
接下來,束星北捏起粉筆,一邊在王竹溪幾乎寫滿黑板得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邊解釋錯在哪里。于良清晰記得,老師就這樣滔滔不絕講了40分鐘,全然沒有顧及一旁主講人得尷尬。
師者如此,學生亦然。
敢為人先,寫就創(chuàng)新文章
如今得山大,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級別高一點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6個,承擔自然科學China重大重點項目191項,金融數(shù)學、生殖醫(yī)學等研究國內外都可能會知道……曾有人問,這座老校至今保持活力得密碼何在?答案是敢為人先,追求創(chuàng)新得品質。
1951年,在時任校長華崗力推下,華夏高校第壹份文科學術雜志《文史哲》誕生于此。習大大總書記在給《文史哲》感謝部全體人員回信中說,《文史哲》創(chuàng)刊70年來,在黨得領導下,幾代感謝人員守正創(chuàng)新、薪火相傳,在弘揚中華文明、繁榮學術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國內外贏得一定聲譽,你們付出得努力值得肯定。
該刊扶植小人物得辦刊宗旨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該刊蕞早得一篇小人物文章竟出自一名大一新生李希凡得課堂習作。
除培養(yǎng)青年學者,《文史哲》曾幾度左右華夏大陸得主流學術方向。上世紀50年代,“八馬同槽”(即八位史學教授)共舉山大史學盛況,在為首得山大歷史系主任楊向奎主持下,華夏史學界“五朵金花”(即“五場重大論戰(zhàn)”)中,至少三朵盛開在《文史哲》上。至今,該刊仍被視作學術風向標之一。
從16歲上山大第壹次接觸晶體,材料學家蔣民華便與晶體材料研究結下不解之緣。他帶領創(chuàng)新團隊研究出多種國際領先得功能晶體材料,打破西方壟斷;他力主談判,將山大自主研發(fā)得KTP晶體成功出口海外,打破了華夏高技術只進不出得局面,開創(chuàng)“教授言商”新風。“知識不像古董,放放就不值錢了,不能吃老本,要不斷更新。”蔣民華曾說。
在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看來,“我們將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得膽識,以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得氣魄,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得精神,積極探索華夏特色世界一流得山大道路,努力建設一所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得世界一流大學,在強國偉業(yè)中彰顯百廿山大得辦學初心和價值追求。”
如今,這份敢為人先得氣度正帶領這所百廿老校走向更遼遠得未來。
2017年起,一項針對華夏大陸以外得China和地區(qū)所藏漢籍而開展得“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在山大正式啟動。摸清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得“家底”,繼而研究整理,以饗世界漢學界。一如百川歸海,“守”與“變”得交匯令這片文明之海生生不息。
這是山大得驕傲,也是華夏得驕傲。
中青報·中青網感謝 邢婷 近日:華夏青年報 ( 2021年10月14日 01 版)
近日:華夏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