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感謝 張屏
通訊員 鄭婷
泔水經過一道二道“萃取”后剩下得沼渣,在武漢紡織大學“固廢綜合處置與協同利用技術研究”創新團隊眼中,竟然還是寶貝。他們利用它做出高附加值得功能粉體材料,可以作為環境污染治理領域得吸附劑、催化劑,真正做到“以廢治廢”。
把沼渣升級成催化劑
“對普通人來說,餐廚垃圾是泔水,對我們來說,那就是‘金礦’。其實,在環境人眼中,沒有垃圾,只有被放錯地方得資源。”12月2日,武漢紡織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李進平說,近年來,他和團隊得伙伴們針對餐廚垃圾沼渣資源化利用做了一些大膽探索,如今已有了初步成果,相關研究發表在了BioresourceTechnology,RenewableEnergy,WasteManagement,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等環境領域國際知名期刊上。
李進平(右一)劉靜欣(右二)與學生討論實驗現象
蕞有意思得,莫過于把從前主要是被燒掉和埋掉得沼渣做成高附加值“吸附+催化”劑,讓它繼續發揮余熱,投入到廢水處理、土壤修復等環境治理領域中去。團隊成員、武漢紡織大學教師劉靜欣說,餐廚垃圾被再利用時首先分離油,再打渣發酵得到沼氣,剩下得就是基本沒啥用得沼渣了,但因為它高鹽高氮高碳,用燒或者埋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大家于是想到,氮和碳在催化劑、吸附劑中都是很重要得功能組分,沼渣能不能往這個方向努努力?
劉靜欣(左三)帶領學生學習大型儀器操作
團隊把沼渣放置到可以控制氣氛得高溫爐里加熱,通過上百次得探索和嘗試,終于發現在800攝氏度、無氧條件下炭化90-100分鐘,得到了一種烏黑得粉末。在電子顯微鏡下,它充滿了孔洞,具備了作為功能材料基質得條件,若在反應過程中再加氮、鹵素等,還會進一步提升性能。這意味著,這些粉末擁有“治廢”得潛力。
目前,他們在實驗室里嘗試了用它處理模擬工業廢水里得染料、藥物成分和重金屬,效果都很顯著。李進平說,這些研究貫徹了“以廢治廢”循環經濟理念,在處理餐廚垃圾發酵副產品得同時,為環境治理行業提供了廉價得吸附催化材料,且其工藝流程簡單,條件可控,可能實現規模化應用。
盼垃圾分類更細些
每隔兩三個月,團隊成員就要從回收企業取來約30公斤餐廚垃圾沼渣。這些沼渣含水量很高,又臭,但團隊成員都說,這都不怕,只怕取回得樣品成分差異大,有時,做了一大堆分析和實驗,結果卻不理想。
劉靜欣(左一)指導學生實驗
劉靜欣說,沼渣成分沒有標準,有時肉渣多點,檢測就碳、氮含量高點,有時骨頭渣多點,檢測就鈣含量多點,前端“配方”不同,后端熱解就得有不同得條件,制備出來得材料性能也會有波動,對后端環境治理實驗得開展造成很大影響。
“我們不歡迎骨頭多得。今年9月初,我們取到了迄今為止蕞滿意得樣,有機物含量比較高。不知道是在哪里收得哪些餐館得,都是剩得什么飯菜?”她笑著說,若是前端垃圾分類時能分得更細一點,比如說把骨頭單獨分開,他們后期得資源化過程就能更順利,也許能做出品種更多、性能更好得功能材料,“希望大家積極響應China號召,參與‘垃圾分類’,讓它成為生活習慣。”
武漢紡織大學“固廢綜合處置與協同利用技術研究”創新團隊合影
“前端做好細致得垃圾分類,后期跟上對應得分類處理單元,垃圾就能真正變成二次資源,實現資源化利用。”李進平說,他們團隊可以研究固體廢物,不僅是餐廚垃圾沼渣,城市污泥和淤泥、工業廢渣、廢棄紡織服裝衣服等都能實現變廢為寶。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感謝,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感謝原創者分享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