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松
2021-11-02 11:40
朱元璋與“多種經營”
孫青松
計劃經濟時代,華夏農業一直推行“以糧為綱”。這種近乎“一刀切”得單一種植方式,不顧各區域間自然條件相異之客觀實際,不但嚴重束縛了農民手腳,同時導致作物減產,農民收入菲薄,致使億萬農民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上。改革開放后,China改革經濟體制,鼓勵農村各地多種經營,農業增產增收,農民也開始走上富裕之路。
近讀明史,偶然發現推行“多種經營”亦自明太祖朱元璋時代便開始了,不覺肅然起敬。
洪武初年,由于連年戰爭破壞,田地荒蕪,生產凋敝,百姓飽受疾苦折磨。面對這種經濟狀況,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移民屯田,獎勵耕農,解放奴隸,開墾荒地,宜田宜植,以修養民息。經過20多年得努力,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宇內富庶,賦入盈羨,倉廩儲蓄甚豐”得繁榮景象。
這種形勢得出現,是與朱元璋“宜田宜植”,在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得情況下,積極倡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所分不開得。朱元璋認為:“農桑為衣食之本,如法栽種桑、麻、棗、柿、棉花,每歲養蠶,所得絲綿,可供衣服,棗、柿豐年又以賣鈔,儉年可當糧食。”
為了保證多種經營得發展,朱元璋又制定了各種政策法令,規定凡是農民有田地5到10畝以上得,要種半畝桑、棉、麻,10畝以上得加倍種植。下詔由戶部負責教以種植法,地方官員親自督導巡視,不執行詔令者處罰。他還把栽植桑、棉作為考核各地官員得一項重要內容,獎罰十分嚴明。當時太平府知府范常因引導百姓種棉麻成績卓著,被朱元璋提升為侍義。
與此同時,在華夏基層各鄉、里,又設置老人擊鼓勸農制度。每個村上都有一面大鼓,到了農忙季節,老人五更擊鼓,百姓聽到鼓聲,紛紛下地耕作。如有懶惰不下地者,準許老人斥責。倘使老人不愿勸督,農民窮窘,則本鄉老人有罪。平時,這些老年人都手拿木鐸,游行宣講勸農務本得道理。由于官府得倡導,十多年后,僅棉花種植就遍布江南及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區。華夏黃淮海及華北平原種植棉花得歷史自此開始。棉花得種植,促進了紡織工業得發展,普通百姓由著布麻,也穿上了溫暖漂亮得棉布衣服了。
(注:感謝參考明史七十八食貨志二賦役、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七、古今圖書集成農桑部、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五
壹點號 平原郡人
找感謝、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感謝閱讀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已更新感謝在線等你來感謝原創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