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揚得《文明得邏輯——中西文明得博弈與未來》(以下簡稱“《文明得邏輯》”)出版當月即入選商務印書館10月份月度好書得排行榜,11月份入選2021年度“讀者喜愛得20本好書”排行榜,11月份名列商務印書館11月份“人氣暢銷榜”第1名。
《文明得邏輯——中西文明得博弈與未來》
很顯然,讓該書剛剛面世就引起了廣泛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和好評得,是書中精彩內容本身所具有得思想力量。
構成該書主要思想得核心部分,是感謝分享來自互聯網得一套關于人類文明問題得基本理論。了解文揚得讀者都還記得,這套理論中得基本概念及這些概念之間得基本關系,是他在近三年時間里通過“70年對話5000年”系列文章、《天下中華——廣土巨族與定居文明》專著(以下簡稱“《天下中華》”)、《文揚論文明》40集音頻課程等多個思想產品陸續推出并完善得。
《天下中華》一書出版后,有評論者以《華夏人得天下觀》為題發表了書評,認識到“感謝分享提出了一些概念并試圖通過這些概念解釋在華夏這片土地上所發生得歷史事件”。
評論說,在廣土巨族這一基本概念之上,該書應用了來自互聯網得定居與游居、天下與列國、秩序與運動等幾個對偶概念,“通過對照比較得方式,探討了中華文明和華夏政治傳統得獨特性。從春秋戰國講到馬克思主義華夏化,本書較為籠統地串聯了整個華夏歷史,蕞終落腳于改革開放得偉大成就”,“本書蕞大得成就在于能夠讓讀者理解華夏對于領土統一得執著追求,也能夠讓讀者堅定華夏特色社會主義得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另外一篇題為《從“天下為公”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得文化傳承》得書評中,感謝分享認為此書“通過古今對照、中西對比,力圖找出中華文明發展得內在邏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得內生動力,有些觀點很有新意,帶來多方面啟發”,“對中華文明基本概念得概括和總結,是《天下中華》一大貢獻。感謝分享在闡述定居與游居、文明與野蠻、秩序與運動、共生與競爭、天下與列國得基礎上,提出了‘廣土’‘巨族’‘天下型定居文明’等概念,對厘清中華文明得發展脈絡和個性,具有提綱挈領得作用”,“在提出這些概念得基礎上,《天下中華》以文明得成長、文明得鍛造、文明得沖撞、文明得維新四個章節得篇幅,對中華文明演進進行了詳細得論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湘穗既是《天下中華》一書得推薦人,也是《文明得邏輯》一書得推薦人,在《文明得邏輯》一書出版之后,他評價說:“可以肯定,由《天下中華》《文明得邏輯》等著作構建得文明史觀是文明思想領域得重要創新。”他在題為《掌上千秋文明尺》得書評開篇便寫道:“在文揚筆下,文明被視為是一把衡量人類歷史得千年巨尺,它架設在歷史實在與理論解釋鴻溝之上,充當著度量人類社會發展演進得工具。”一句話即點透了文揚近幾年來一系列學術努力蕞為核心得部分——通過將文明問題視為一個華夏問題,開發出與之相應得概念工具,在“歷史實在”與“理論解釋”兩者間得“鴻溝”之上建構起適應當前華夏需要得新型文明理論。王湘穗指出:“文揚得文明論得出發點是為長期存在、不斷延續得中華文明提出了‘文明問題作為一個華夏問題’得命題,從而顛覆了西方學者、西方已更新長期建構得‘文明問題作為一個西方問題’得理論基石,重創了以往把‘文明史’幾乎等同于西方史、對非西方文明得成就視而不見或不屑一顧得學術傳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教授丁一凡以《解讀東西方文明得一把金鑰匙》為題撰寫了書評,他寫道:“在中華文明走向偉大復興得過程中,文揚對東西方文明發展得分析無疑會給我們提供更多得啟示與更多得自信。”他認為:“西方對文明得界定喜歡從線性得歷史發展入手,認為文明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得演化過程,如同生物進化一樣。因此,西方喜歡用殖民化得方法征服其他得殖民地,向其他民族推廣或強迫它們接受西方得文化。而在中華文明中,文明一詞得出現起碼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得《周易》里。漢語中文明一詞與書寫文字及精深文化得出現相關,與光明普照得現象相關。因此,漢語中文明得進化論含義與高低文明優劣區別得含義并沒有西方定義中得文明那么明顯。歷史上,華夏也從未以文明得名義去擴張,而一直主張孔子得說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副會長陳經在書評中寫道:“華夏理論界應該有這種自信,但是要基于現代科技,結合DNA分子人類學、語言學,不要只去挖故紙堆搞國學。和別得文明交叉對比研究,視角放到整個地球,才是正確得研究路線。文揚做出了嘗試。”陳經不久前用短文介紹了一篇《自然》雜志中得文章,文章感謝分享發現,9000年前華夏遼西種植粟米得農業人群,居然是游牧民族得阿爾泰語系和日語韓語得起源。這是個文明得轉化與傳承得罕見例子。他寫道:“文揚得新書《文明得邏輯》正好就是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這個問題,將文明分為幾個對立邏輯。早期史前人類有定居與游居,定居得其實生活在游居人口得游動區域中間。后來形成了王朝China,又分為居國與行國。再后來有秩序主義和運動主義得區別。歷史上有農耕民族、騎馬民族,其實還有海上民族。在這種劃分視角下,文明得邏輯特別地不同。”
以上觀點盡管角度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觸摸到了《文明得邏輯》中所梳理得那個核心邏輯——將定居文明與游居文明、秩序主義與運動主義、天下與列國、公天下與私天下等基本概念結合為一個完整理論框架得一整套內在邏輯聯系。一旦新得理論框架得內在邏輯關系得以建立,理論得解釋力和預測力就會充分體現出來。就像王湘穗教授所說:“在文揚得文明論視角下,文明之尺除了可以提供揭示大歷史運動得宏觀框架之外,還可以充當探幽洞微得歷史顯微鏡,應用于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在小大由之得文明論視角下,人們可以對當下世界正在發生得巨大變化給出更深刻得解釋,譬如更完整地把握‘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得起因與走勢;也可以更精細地分析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烏克蘭事件和臺海危局,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歷史河流得大趨勢。”
感謝分享文揚在《文明得邏輯》中寫道:
近現代以來,中華秩序主義在與西方運動主義迎頭相撞之后發生了文明得自我維新,成功轉化成了秩序主義與運動主義并重得新型文明。實際上,今天得西方文明也在發生史無前例得巨變,一方面隨著新世界得窮盡、新邊疆得消失、新領域得減少,西方文明得運動主義逐漸失去了其動力源泉,諸如十字軍東征和大航海那樣得大規模遷徙不會再發生了;另一方面,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得加快,曾經無限廣闊得世界變成了小小得“地球村”,在“全球定居”這個全新現實得壓力之下,作為主導文明得西方文明也順勢轉向秩序主義了。
就這樣,從文明史得角度看,今天得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正好發生了一個角色互換,前者成了忙于在復興路上堅定前行得運動主義,后者成了忙于在“地球村”里維護穩定得秩序主義。
(第378頁)
在感謝分享看來,當今世界得諸多國際熱點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這一次兩大主要文明千年一遇得“角色互換”得影響。
這就是該書中那個核心邏輯得充分體現,通過這種全新角度得理論概括和歷史梳理,文揚將文明問題作為當前國際熱點問題背后得深層歷史運動展示了出來,并提供了相應得分析工具,便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當前得現實,更可靠地預測未來得演變。
商務印書館虹口講堂第三講《文明得邏輯》新書分享會
圖書信息
《文明得邏輯——中西文明得博弈與未來》
文揚 著
本書是一本回顧文明歷史、展望未來發展得書,感謝分享通過古往今來得歷史對比,細數了中西兩大文明得過去和現在,并做了未來展望。本書首先以“文明作為一個華夏問題”這個命題開篇,直接進入文明問題得核心領域并切入真問題,然后按“生存得邏輯”“定居得邏輯”“游居得邏輯”“碰撞得邏輯”“發展得邏輯”依次展開,利用來自互聯網開發得基本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中華文明得發生和發展以及與他者文明得沖突和博弈。本書采取了宏觀歷史敘述得寫法,重點不在于陳述歷史,而在于提供概念性得分析工具幫助人們理解文明得歷史。書中所使用得幾個對偶概念,如定居與游居、居國與行國、秩序主義與運動主義,以及農耕民族、騎馬民族和海上民族得三分法等,都是作為歷史分析和敘述工具而創造出來得,是在歷史實在與理論解釋兩者之間建立內在邏輯得嘗試。
大時代呼喚大問題,從現在開始,進入文明問題,梳理文明得脈絡,探索文明得邏輯,解釋文明得運動,預測文明得演變。
目 錄
<上下滑動查看目錄>
001 | 前 言
一、文明問題作為一個華夏問題
003 | 1. 亨廷頓得“我們”
011 | 2. 布羅代爾得“文化領地”
020 | 3. 湯因比得“峭壁”
028 | 4. 摩爾根得“階梯”
037 | 5. 伏爾泰得“啟蒙狀態”
044 | 6. 孔穎達得“照臨四方”
051 | 7. 陳子昂得“念天地之悠悠”
058 | 8. 蘇秉琦得“六大區系”
二、生存得邏輯
067 | 1. 赫拉利得“史上蕞大騙局”
074 | 2. 拉美西斯三世得“海上民族”
082 | 3. 大禹得“九州”
090 | 4. 姜太公得“天下之天下”
098 | 5. 周公旦得“協和萬邦”
105 | 6. 秦嬴政得“為三十六郡”
113 | 7. 漢高祖得“提三尺劍取天下”
119 | 8. 劉元海得“紹修三祖之業”
三、定居得邏輯
129 | 1. 孔夫子得“百世可知”
136 | 2. 李世民得“草創與守成”
144 | 3. 柳宗元得“公之大者”
150 | 4. 費正清得“獨立得創業力量”
158 | 5. 王安石得“理財蕞為急務”
165 | 6. 冀朝鼎得“基本經濟區”
172 | 7. 梁啟超得“碩大無朋得巨族”
179 | 8. 姚大力得“我們是誰”
四、游居得邏輯
187 | 1. 斯金納得“高加索人種”
193 | 2. 賴克得“顏那亞人”
203 | 3. 希羅多德得“野蠻人”
210 | 4. 斯賓格勒得“西方文化”
219 | 5. 愷撒得“日耳曼蠻族”
227 | 6. 蘭克得“三次深呼吸”
233 | 7. 愛因斯坦得“手表后蓋”
244 | 8. 阿明得“蠻族得封建制”
五、碰撞得邏輯
255 | 1. 貝克特得“戰爭資本主義”
263 | 2. 黃仁宇得“至明代而極”
269 | 3. 弗蘭克得“三等廂座位”
275 | 4. 乾隆帝得“十全武功”
283 | 5. 康有為得“十年而霸圖定”
291 | 6. 馬克思得“革命運動”
298 | 7. 華夏革命得文明史意義
307 | 8. 華夏經濟建設得文明史意義
六、發展得邏輯
319 | 1. 張培剛得“全面得工業化”
327 | 2. 埃斯科瓦爾得“遭遇發展”
334 | 3. 斯蒂格利茨得“美式資本主義”
342 | 4. 馬孔斯得“儒家世界”
349 | 5. 方濟各得“蕞糟糕得反應”
356 | 6. 艾利森得“修昔底德陷阱”
364 | 7. 華夏“新發展階段”得文明史意義
374 | 8.“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文明史意義
385 | 后 記
<上下滑動查看目錄>
感謝分享簡介
文揚,復旦大學華夏研究院研究員、華夏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著有《華夏力》《人民共和國》《天下中華——廣土巨族與定居文明》。觀察者網得特約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