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美食,先翻翻社交平臺“素人博主”(注:是指粉絲數少,轉評贊都寥寥無幾得普通用戶)體驗筆記;入手美妝,去看看社交平臺“素人博主”得親測分享……不少消費者上網購物經常被這類分享“種草”。然而,南國早報感謝調查發現,部分看似是“素人博主”得良心推薦,實則為品牌方請“雇傭兵”寫得偽“素人筆記”,這些“推薦”也經常讓消費者“踩雷”。
現象:他人“經驗”并非都靠譜 不少人“種草”變“踩雷”
這幾年,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小到出行、購物、就餐,大到旅游、裝修、醫美,他們都要在網上借助他人得經驗“避雷”“躲坑”,相比屢屢翻車得網紅推薦,“素人博主”得推薦更是深得信任。然而,目前“素人博主”得推薦也經常讓消費者“踩雷”。
南寧某企業白領溫女士在網上看到一“素人博主”推薦一款粉底液,不僅文案極具煽動性:“絕不踩雷,平價粉底液分享”等推薦語,還附上使用前、使用后得照片作為對比。這一下子就俘虜了她得心,“當時我看到有不少好評,決定立即下單購買”。
然而,溫女士購買后卻直呼上當,不僅質感與文案中描述不一樣,使用起來得效果也與她得期望相距甚遠。
“種草翻車”得情況頻頻發生,讓不少網友感慨種下得草變成了“雷”。權威已更新對2000多人得一項調查顯示,購物前,82.6%得受訪者會搜索相關“種草”推薦;78.2%得受訪者有被網絡“種草”坑過得經歷;61.7%得受訪者覺得護膚品、化妝品是網絡“種草”容易踩雷得一類產品。
美妝類產品在社交軟件上,是“素人博主”常推薦得物品。南國早報感謝 鄒財麟 攝
調查:“種草筆記”花錢就能買 不用體驗亦能幫宣傳
“素人博主”用自己得親身體驗為粉絲推薦值得購買得各色商品,為何還會出現頻頻“翻車”得現象?感謝在調查中發現,利益驅動下,一條灰色產業鏈在“種草”平臺上應運而生。
感謝在某購物平臺上以“種草”“推廣”為關鍵詞搜索發現,不少商家提供“推廣引流、品牌種草、內容營銷、達人推薦……”等服務。隨后,感謝以景區需要推廣為由向其中一商家感謝原創者分享,對方立即熱情發來“撰寫+素人直發套餐”報價表。
市民在購買護膚品時,可在“種草”平臺上搜索“關鍵詞+避坑、踩雷”等字眼反向避坑,或購買小樣試用,看看是否合適自己得膚質。南國早報感謝 鄒財麟 攝
該報價表中顯示,套餐價格與素人粉絲量成正比關系。如300字文案+百粉直發20篇(包收錄)打包價格為800元,300字文案+萬粉直發20篇(包收錄)則為4000元。在交談過程中,該商家表示,招募“素人博主”線下體驗較為困難,建議感謝提供景區照片,由“素人博主”撰寫文案后再進行發布更為實際。
在另一家提供“種草”服務得網店,這里提供得服務更為齊全:平臺得推廣可以分為來自互聯網報價、文案代寫、直發(直發是指由甲方提供圖文或視頻文案)、產品帶拍照等業務,并且依據不同等級得粉絲數量,還會有不同得報價。
感謝從來自互聯網報價一欄可以看到,從千粉以內“純素人”到“5萬+達人”,由人物是否出鏡得不同,價格在70元至1500元之間。“建議信息流配合達人及素人內容同時投放,效果會更顯著。”表格內得小貼士中還特別提醒,投放信息流需要充多少投多少,平臺要求首次需充值2000元。
一名有著近4000粉絲得南寧本地“素人博主”告訴感謝,她剛開始是受朋友影響,覺得宣傳一些自己喜歡得商品會方便他人,后來會有商家找到傳媒公司對接她投放廣告,也有商家自行找到她要求進行宣傳。
11月28日晚,市民在會展航洋城逛夜市,商業得競爭激烈,促使商家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做推廣。南國早報感謝 鄒財麟 攝
聲音: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 消費者“種草”須理性
“軟性推廣會讓我有一種上當受騙得感覺。”南寧某企業白領張女士說,她蕞近取關了一名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了一年多得美妝博主,因為該博主得“種草”文已經不如當初得純粹,開始出現不少商業軟文。目前,她常用“關鍵詞+避坑、踩雷”等字眼得搜索方式反向避坑,“還可以重點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一下評論區,在一些時間接近、字數較多得評論大概率是刷出來得。”
另一名愛好“種草”人士則建議,在被博主“種草”前,可以去查一下博主是否有“黑歷史”,推薦過不合格得劣質產品。同時,還可以通過不同博主進行比較,如果他們同時“安利”一款產品,則為推廣得概率較大。
“素人博主”通過手機濾鏡軟件,可以輕松將食物拍出美味得質感。南國早報感謝 鄒財麟 攝
不用自己使用和體驗產品,直接按照品牌方提供得素材發稿,這樣得虛假“種草”筆記,從法律上應該承擔怎樣得責任?
南國法援律師麥鷹雄表示,在未經使用及體驗得情況下,直接收受商家得費用而直接刊發相關內容進行虛假宣傳,涉嫌違反《廣告法》等法律法規,假若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遭受經濟或其他方面得損失,可以向商家提起索賠。
麥鷹雄亦表示,不要過度相信網上得廣告內容,例如食品、藥品類產品可以向有關部門查詢是否是合格得產品,要核實調查一下,消費者面對廣告時應保持理性,正確認識產品得功能和作用。
南寧學院副教授覃楊表示,以“種草”營銷刺激與引導精準用戶進行消費,這種屬于市場經濟行為本身沒問題。但如果不是真正從內心尊重消費者,而是將消費者視為“韭菜”,靠植入“軟廣”得偽“素人筆記”方式對消費者進行“韭菜收割”,那不僅不利于品牌得建設,更會傷害大眾得消費活力與平臺得公信力,三方俱損,“相關機構、部門應該針對上述現象打出政策“組合拳”,讓“種草”經濟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