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寒假將至,帶著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來一次“審美之旅”,已成為越來越多家長在假期的選擇。其中,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美,在交流、欣賞、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健康積極的審美能力。有人說,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審美,不單是藝術修養,更是健全人格的組成和現代教育的基本素養。本期,讓我們通過美學與詩詞、美學與生物學等學科的融合,共同感受教材中的美、體會審美這種無形的精神需求,并探究審美教育在激勵個性、提升自信方面的獨特價值。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你能想象,朗讀上面這些古詩詞,同時欣賞對應的美麗中國畫,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嗎?
因為在美術館工作的緣故,我常常受邀去文化活動、藝術機構、中小學校,給讀者們分享中國繪畫與中國詩詞交相輝映的故事。每次演講開始之前,大家最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直接讀唐詩宋詞里的文字就十分美好了,還有必要同時去看中國繪畫嗎?
我則會回復大家,中國是眾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延續至今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基石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漢字,如唐詩宋詞、經史子集等,都是漢字所承載的文化瑰寶;另一方面就是華夏圖像了,這一部分呢,主要傳承在中國繪畫中。
圖像對于歷史的傳承非常重要
傳說華夏文明的起源是“河圖洛書”,《易·系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边@個圣人指的就是中國人的始祖之一伏羲。據說伏羲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又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個“圖”與“書”演化出“八卦”等,后來被認為是華夏文化的源頭。
古人還有一個“左圖右史”的傳統,圖像對于歷史的傳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學習歷史和研究考古,圖畫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很多人物與事件,單純用文字記載和表達會顯得過于抽象,但一幅畫的出現,就能讓我們瞬間身臨其境,直觀地理解人物與事件的特征與概貌,所以圖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者們早已充分認識到圖畫對于掌握和理解歷史的必要性,因此形成了“左圖右史”的習慣和說法。事實上,很多中國古代的繪畫,都是宮廷畫師或專職畫師的作品,而畫師們所扮演的角色,就類似今天的官方新聞攝影師。在照相機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時代,古人,特別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他們想記錄所見、所思、所感的一些事情與畫面,都是通過專職畫師的畫筆留存下來的。
近代以來的教育對圖像的重視程度遠不及文字
無論是“河圖洛書”的文明起源,還是“左圖右史”的文化傳統,都道出了“圖”與“文”自古就相輔相成的現象。毫無疑問,圖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拓展讀者們的閱讀體驗。也只有對圖、文這兩個方面都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們才能夠完整地理解中華文明。就像大家說起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總是會先想起古希臘、古羅馬那些偉大的藝術與建筑一樣。
可惜,近代以來的教育系統,其實是格外偏重于文字方面的。今天人們對于圖像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對文字的重視。甚至,今天的我們要講述某件事情、表達某個觀點的時候,除了用文字語言敘說,還可以怎樣借助圖像、符號來實現圖文并茂的傳達?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隔膜與茫然。但如果我們了解中國繪畫,就會知道,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很善于使用圖像和符號來記錄見聞與傳達情感。
詩詞、繪畫與歷史故事結合會帶給孩子不一般的閱讀體驗
每一次分享和講解的過程中,我都能真切感受到,那些美麗的中國古詩文,如果配上好玩、有趣、長知識、有故事的中國畫面之后,讀者們(特別是孩子們)很容易看清楚、讀明白,他們真會兩眼放光……我們之所以要編寫、出版《墨中國文化藝術啟蒙》《顏色里的中國畫》《詩畫共讀》這一系列書,正是希望詩詞的韻律之美、繪畫的圖像之美,再結合有趣的歷史故事,能帶給孩子們“化學反應”一般的閱讀體驗。
在古代中國繪畫中,孩子們可以看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流傳千年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口口相傳的成語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不足為外人道”的世外桃源,在明代四大畫家之一的仇英筆下,終于有了情節清晰、色彩鮮明的圖像版。
至于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究竟是怎樣的場景?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會是如何百轉千回,讓人拍案稱奇而又扼腕嘆息?
蘇東坡的《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與“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又會是怎樣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還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懶起畫娥眉”,“山月照彈琴”,乃至《紅樓夢》里的“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幕又一幕,舉凡中國歷史與文學的重要場景與時刻,孩子們都可以看到中國畫繪聲繪色的經典畫面。
我還想特別介紹的一點是,畫家們的創作絕非出于憑空的想象,而是幾乎筆筆皆有出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處處隱藏著中國美學的DNA。試看以下畫面的圖文對比,我們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千年前的蘇東坡曾經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苯裉斓脑娙藗円舱f:“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我們可以確認,“詩情畫意”自古就是中國美學的一種基因或者說“源代碼”。
我想,讓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孩子們親近中國繪畫和親近唐詩宋詞的意義,其實可以相提并論吧?如果說唐詩宋詞是文字版的美麗中國,那么中國繪畫就是圖像版的浪漫華夏。希望讀者們重新審視、再次看見中國繪畫時,能夠感受到穿越千年的“詩情畫意”和“史詩一般”的色彩感、畫面感。唐詩宋詞是那么的美輪美奐,中國繪畫而又是那樣的有趣動人,讓我們同時把它們看得清清楚楚、讀得明明白白。
(作者:曾孜榮,系中信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