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都市圈的人談起青森、秋田這樣的“邊遠地區”,往往會提到那里的“口音”:“那里的人說話聽不太懂。”但是這對我來說不成為問題,因為即便是東京人的日語我也聽不懂幾句。這里屬于日本的“東北地區”,以農業為主。他們的落后看上去是有實錘的。在關東、關西都暢通無阻的“西瓜卡”(地鐵卡),在這里根本無法使用。你去每一個地方,都必須買單程票。
我從青森坐車去小說家太宰治的家鄉,要換乘兩次電車。一路上看到的是真正的農村景色:河流清澈,鐵軌邊干干凈凈,田地受到細心的照顧。蘋果樹上的果子已經成熟,把枝頭壓得很低,不少樹下都鋪著一層塑料布一樣的東西,可以接住落下的果實。有時候,窗外是大量的蘆葦,隨手一拍就是很好的風景。
我小時候生活的中國北方農村就有點這種感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的小河里還有流水,外出打工潮之前,大量的勞動力在田野里,每一寸土地都能照顧到。但是,和這美好田園風光相伴的卻是赤貧,到冬天,小麥面都難以為繼。后來,隨著大量人口進城務工,人們變得富有,但是農村也跟著改變了,河道干涸,路邊丟棄的塑料袋到處都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把美、進步與富裕一起推動,這真是讓人遺憾的事情。
列車到達“五所川原”,要換乘只有一節車廂的小火車。很不巧,前一趟車中途莫名其妙停車5分鐘,而換乘時間只有3分鐘,看起來我就要錯過這班車,必須再等一小時了。但是,下車后卻有真正的驚喜:那輛小火車還停在那里,列車員就在車門口等著大家。
在東京或大阪,沒有任何一趟列車會等一個人,準時是第一原則。而在這里,沒人在乎晚幾分鐘。這趟小火車最重要的任務,似乎就是等待我們十來個人。后來經過的幾個小站,都沒怎么上客了。如果說日本的“現代化”還沒有達到全國完全一致,可能就是這種時間觀念吧。
一路上路過的小站,都沒有車站管理人員,車站沒人檢票,更沒有閘機,上車的人會自己找列車員買票。我能想到好幾種“逃票方案”,比如,假裝忘記購票,等被問的時候就說是從最近的車站上車的——但很快,我又為竟有這樣的念頭感到慚愧。
下午返回,在蘆野公園車站等車的時候,進來三個小男孩。他們挨個向我大聲問“こんにちは”(下午好),我也微笑地向他們每個人說“こんにちは”,我很想多說兩句,可惜只會這樣的禮貌用語。在東京我也經常碰到放學回家的小孩,從沒人主動和我打招呼。
這并不是特例,兩天后,我在秋田的千秋公園跑步,碰到一群棒球少年。他們沿著坡道朝上沖刺,對每一個看到的人大聲說“抱歉”。其實,路很寬,他們無論如何奔跑都不會妨礙別人,但卻仍然一絲不茍地向每個人道歉。這一定是教練的要求,他站在旁邊,也在大聲向路人道歉。
中文網站上的介紹把這里稱為“擁有45萬人口的秋田都市圈”,差點讓我笑出聲來。45萬人,在中國也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縣城,在日本北部卻已稱得上是人口集中地。秋田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以農業和釀酒業為主,人口減少的速度排在日本前列。
這些少年,在未來也注定屬于“人口減少”的一部分吧。去年秋田金足農業高中棒球隊殺入甲子園決賽,雖然最終沒能奪得冠軍,卻也足夠鼓舞這里的少年心了。他們或許也在像“前輩”一樣,向往著都市的廣闊天地。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1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