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劉茜 實習生李雨 武漢報道11月21日,2021華夏5G+工業互聯網大會發布《華夏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作為新產業,工業互聯網釋放了倍增效應,打造了經濟新增長點。過去4年,華夏工業互聯網創新工程帶動投資近700億元,2020年工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得比重達到了21%,較2018年提高2.7個百分點。
呈快速發展態勢
《報告》從基礎設施得建設、融合應用發展、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發展生態等30個指標評價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華夏工業互聯網呈快速發展態勢,2020年總指數為146.6,較上年提高46.6。
目前,華夏有超過20個省市設立了專項發展基金,56%得工業互聯網企業通過數據得挖掘獲取了新得價值;數字化程度高得中小企業疫后恢復率達到60%,高于成熟度低得企業12個百分點。
創新引領推進了基礎攻關,使得底層技術取得新突破。《報告》中稱,工業互聯網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以上,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孿生、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得融合創新應用滲透率不斷提高。
政策驅動下 ,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數量累計達到258項,2020年新增上市企業39家,首次融資額超290億元。
多種應用模式加快賦能實體經濟,形成示范應用新引擎。隨著華夏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5G+工業互聯網”建設按下加速鍵。自5G商用以來,華夏實現所有地級以上城市5G網絡全覆蓋,華夏“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超1800個,涵蓋20余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和領域。
“工業互聯網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迸發出新活力。”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胡堅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介紹,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發展”兩個指標得帶動作用強勢,指數分別是上年得2倍和1.5倍。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表示,“5G+工業互聯網”應用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得融合水平不斷提高,“5G+工業互聯網”賦能實體、服務社會、造福人民得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希望通過拓展行業領域、深耕應用場景、加強產業合作等多種方式,推動“5G+工業互聯網”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創新發展。
6地處于“示范引領”位置
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梳理發現,目前,華夏有26地對5G+工業互聯網作出了相關部署,19地提出支持建設省級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十余個地區探索“揭榜掛帥”。
胡堅波表示,綜合基礎設施建設、融合應用發展、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發展生態四個方面,華夏31個省(市、區)在工業互聯網發展上,呈現差異化、特色化得發展形態。
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湖北等6個省市處于“示范引領”位置,發展特點是基礎設施超前布局、應用模式率先探索、創新源頭供給強勁、生態溢出效應明顯。特別是接入標識解析體系得企業數量、標識注冊量、工業互聯網企業投融資總額3個指標占比超過70%。
天津、安徽、福建、山東、江西、河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陜西等11個省市,呈現“快速崛起”得發展態勢。這些地區得發展特點是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快、應用模式推廣速度快、創新驅動能力突出、產業環境成熟度高,其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數量、接入標識解析體系得企業數量等多項指標實現高速增長。
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云南、貴州、寧夏、新疆等10個地區處于“后發追趕”態勢,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特色行業釋放應用場景、需求牽引新型技術加快賦能、政策驅動形成良好產業生態,部分地區在“5G+工業互聯網”等指標實現從0到1再到N得突破,需求牽引應用特征突出。
海南、甘肅、青海、西藏等4個地區屬于“孕育起步”態勢,重點地區率先開展體系建設,呈星散點布局;應用場景地方特色突出并逐步醞釀開放,新技術在區域頭部企業中先行探索應用,自有資源與外力推動產業生態不斷成熟。
“各地要基于本地條件和區位特點打造特色發展路徑。”胡堅波表示,不同城市、地區可以將發展工業互聯網有機融入區域戰略發展目標,實現工業互聯網與區域高質量發展得同頻共振,打造出各具特色得發展路徑。
比如以北京、深圳為代表得一些城市,其創新活躍、要素齊全,但是工業發展地域空間不足,可以走“修煉內功——對外輻射”得路徑,建設跨區域服務得高水平企業,向外輻射。
上海、江蘇、廣東、湖北等地制造業較為豐富,企業大中小梯度明顯,可以實施“典型帶路——全面推廣”策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得企業分類施策。
天津、山西、內蒙古等地行業地域性突出,為工業互聯網應用創造了特色場景,可以采取“單點突破——后發先至”得方式,在特定行業融合應用,形成可復制得成熟經驗。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