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信
某些高校教師為什么要在別人的論文專著上掛名
上海某高校的一位老師,日前無奈拉黑了一位同行。因為這位同行在某個微信群里主動加了微信后,就三番五次要求和這位老師談談,想在這位老師即將出版的一本書上掛名。被拒絕后,這個人竟然到老師朋友圈發帖下面留言罵人。
這位老師遇到的情況不是個別的。另一位高校教師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掛名者提出的條件是每年用這位老師的教材,一年100多本。只是不如上海老師遇到的掛名者“執著”,被拒絕后就不再要求了。
2019年歲末,“水木社區”論壇上一位老師憤怒地發帖:“某個單位‘青千’(即“青年千人計劃”——記者注)想造假,讓我們團隊給他一個國家級教學成果。他根本就沒有參與過,甚至沒上過課。我說你這是典型的造假,出了事我們都遭殃。他說出事他擔著。我說你可擔不起,然后他就開始威脅我?!?/p>
記者就這一現象分別詢問過北京、天津、陜西、山東等省市多位理工科不同專業的高校教師,其中不少也遇到過類似情況。有掛名者提要求比較委婉,有的人則非常直接,提出的交換條件有相互署名,也有直接提出給錢的,還有的條件是共同開展已經申請到的課題,這樣的課題一般是橫向課題。
學術論文、專利、科研成果、專著掛名現象一直都存在,一些作者并未對某一學術成果有什么貢獻而署名就叫“掛名”。有人專門歸納過,買賣型掛名,支付一定費用;沾光型掛名,就是希望借名人效應或者權威效應,主動掛上知名專家或者行政領導,以便能盡快刊發;也有轉嫁型掛名,知道某個結論存在不合學術規范或者存在故意造假行為,掛上他人名字,以規避風險……
十多年前,記者調查過一起湖北某高??蒲谐晒旒偈录?,一篇論文13人署名,其中有與論文所涉專業毫不沾邊的學校行政人員。
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員最近作為評委參加計算機領域的一個內部評獎,發現一篇論文有3個共同作者,還有3位共同通訊作者,而這篇論文并不是高難度的。
在學術論文中,署名共同第一作者是允許存在的,但前提是貢獻相同。不過這個標準很難衡量,也容易滋生學術腐敗。因此有些學校和機構有明確的規定,論文或者科研成果可以有共同第一作者,但有幾個共同第一作者,在統計的時候,這篇論文的分值就是幾分之一。對共同通訊作者也有相應的限制。這些規定可以有效地杜絕相互署名、掛名,限制在職稱評定、考核中人為增加的論文權重。
2019年7月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正式實施,“不當署名”正式被列入學術不端行為。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出,“按照對科研成果的創造性貢獻大小據實署名和排序,反對無實質學術貢獻者‘掛名’,導師、科研項目負責人不得在成果署名、知識產權歸屬等方面侵占學生、團隊成員的合法權益?!?/p>
2018年4月14日,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發布《關于在學術論文署名中常見問題或錯誤的誠信提醒》,對“論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夾帶署名”“ 論文署名排序不當”“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數量過多”等10種學術論文當前署名中的常見問題和錯誤進行了一一列舉。
掛名本不光彩,有意掛名者一定是遮遮掩掩,但現在有的人公開提出交換條件,這種“膽量”著實讓人驚詫。
某出版社的編輯向記者介紹了最近幾年他接觸到的要求掛名怪象。提出掛名的人大多是要評職稱、要申評各種“帽子”,但自己沒有時間或者水平確實達不到出版專著的要求,就想到與出版社溝通,用“短平快”的方式獲得一本學術專著。
這些專著大都是普通高校、高職院校各個專業的基礎教材,比如各種編程語言、大學計算機基礎、會計學基礎、管理學原理、各類經濟學基礎等。這些教材知識點差不多,每所學校選用的不同,因此有各種版本。
還有一類受“掛名者”歡迎的,就是各種有“名頭”的教材,比如省部級規劃教材、精品教材,因為有些高校評職稱或者推薦評優、申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要求老師有相應級別的獲獎教材。
圖書“雙胞胎”也就應運而生。有些教材或者科普類的圖書,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兩本書內容幾乎是一樣的,但是作者不同。
據出版行業業內人士介紹,這是出版業的一個“潛規則”。一般是出版社把版權買斷,或者干脆就是出版社的編輯自己攢出來的書稿。出版社拿著初稿或成稿,主動聯系學校,看哪所學校有較大用量,就會署上這個學校老師的名字,甚至會出現前面提到的“一女兩嫁”,同一書稿出現兩個作者不同的版本。這種情況,高校不用出任何費用,而且還能拿到稿費,但是后面幾年,這所學校的學生就會使用這本書。
總之,學校考核的指揮棒指向哪里,就會有聰明人打向哪里;“帽子”只要存在,就有人會在帽子下變出戲法。
其實,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曾發出通知,決定在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清理。目的在于深化高校體制改革,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仔細分析,這5項中論文還是關鍵,有了論文、專著,就有了申請“帽子”、職稱、獎項的資格。因此,目前在各高校中,如果論文、獎項還是重要的教師評價指標,有人要求在他人的文章、專著上掛名也就不稀奇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新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