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連續舉辦13年,“雙11”已成為名副其實得全民消費狂歡,帶貨也在這個狂歡舞臺上演高潮。據淘寶數據顯示,10月20日“雙11”預售當日,僅頭部主播李佳琦、薇婭得銷售額合計就超200億元。
近年來,在“井噴式”發展得同時,網紅主播卻頻頻“翻車”,這也暴露出背后得行業隱患。去年“雙11”后,華夏消費者協會就在《“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直斥帶貨“存在‘刷單’‘注水’及不合理規則等亂象”。而在中消協此前得一次在線調查中,更有37.3%得受訪消費者表示,在購物中遇到過“夸大其詞”“貨不對板”等問題。
為了在帶貨這場“跑馬圈地”中趕在前面,一些主播搶流量、刷數據,甚至不惜“注水”“造假”,各平臺也為了自身利益搖旗吶喊,推波助瀾。
帶貨,實際上是一種營銷行為,但如果脫離“貨真價實”,僅靠“壓價”“吆喝”,難以進入商品流通得良性循環。只有“不吹不黑”,回歸真誠,行業才能健康平穩發展。
誰來為購物過程中得消費者權益保護劃定底線?市場主管部門明確職能責任,平臺管理執行,行業嚴格道德自律,三方合力才能將底線劃清、守牢。同時,監管部門還應暢通投訴渠道、降低維權成本,讓消費者在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勇敢站出來,將電商過程中出現得一些不良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
希望電商多點真誠、少點套路,讓消費者買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