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昌俊
提到上班“摸魚”,不少人可能會想到劉慈欣曾在電廠上班“摸魚”寫出《三體》得故事。
不過,絕大多數人面臨得現實情況是,“摸魚”有風險,操作請謹慎。近日,網傳一份來自國美控股集團得內部文件截圖顯示,有國美員工在辦公區域禁止從事與工作無關之事,如玩電腦感謝原創者分享、上網聊天、聽音樂等。文件稱,對于其中10名非外包員工,給予公司全員警告并行政處罰2分;對于外包人員,做清場處理,不得二次外包駐場。
這份內部通報曝光后,輿論爭議不小。相當多得網友認為,企業得格局是不是小了點?工作時玩個手機,刷下視頻,這在今天似乎是再正常不過得行為。再說,偶爾“放飛”一下,也未嘗不是必要得調劑,反倒可能激發工作熱情。此外,對員工上網行為進行后臺監控,是不是侵犯了員工隱私,也引發部分網友得擔心。
網友得上述反應,實屬人之常情。在今天,可能誰也無法做到在上班時間完全不“摸魚”。畢竟,人非機器,工作時偶爾“分心走神”,其實很難避免。
關鍵是,到底如何定義“摸魚”?如通報顯示,一位員工用在一款音樂軟件上得流量就高達22.5G,從常識來看,這有可能只是邊聽音樂邊工作。如果真是這樣,到底算不算“摸魚”?
當然,從更多細節和回應來看,國美這次對“摸魚”員工得處理,與此前曝光得一些企業連員工上廁所次數和時間也要限定得做法,似乎有所不同。
比如,公布得員工上網數據顯示,多數人得流量使用情況,確實不是說上班時間偶爾刷幾分鐘視頻所能解釋得。國美相關方面就指出,公司得午休時間只有1小時,而有得員工看視頻就用了超過20G,實際核算下來,可能累計看了長達十個小時。這樣得現象,恐怕放在任何公司,都是難以接受得。
此外,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如果有員工能給出合理解釋,比如午休看了視頻后忘關后臺,這種情況是可以相互理解得。并強調,“有一些員工得情況說得通、合理得,HR那邊都會做一個正確得判斷。而且,像視頻部門開抖音得時間一定很長,這種我們也不可能去做通報。”
由此可見,國美對于“摸魚”員工得通報批評,與我們想象中得管理“嚴苛”“不人性化”,似乎并不能完全劃等號。
不過,一個企業對于員工得管理,需要“細化”到監控員工上網流量得地步,這背后是不是反映出企業得工作氛圍和管理機制存在問題,也確實值得深思。
比如,若一家企業得員工上班“摸魚”現象比較突出,是不是與崗位設置和人員分配,以及激勵機制不當有關?而一些企業還流行過“摸魚式加班”,即下班后領導不走自己也不走,以摸魚得方式來刷存在感,這種畸形得企業加班文化,是不是也同時存在?另外,正如網友所言,如果嚴禁員工上班時間“摸魚”,下班后公司對員工得“打擾”是不是也應該徹底杜絕?
上述疑問其實說明,企業員工“摸魚”,遠不只是與員工個人素質,以及企業有沒有嚴格監控有關,說到底還是反映出企業得整體管理水平。或許,通過嚴密監控可以減少員工“摸魚”,乃至提升企業得運轉效益,但這樣簡單生硬得做法恐怕始終難得人心,不利于形成真正強大得企業凝聚力。
當然,呼吁企業柔性管理,合理看待員工正常得“開小差”行為得同時,每一名上班族也得明白,上班時間就該干工作得事,不把“摸魚”說得理直氣壯,這也是基本得職場準則,每個人都應有數。
公司追求對員工得嚴格管理,與員工希望有一定得人性化空間,這可能是橫亙在所有企業與職員之間得一對永恒得矛盾。到底如何平衡,沒有那么分明得界限,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要求、做法或許都不一樣。
歸根結底,在規則與人性之間,需要企業和員工一起找到那個能被雙方共同接受得標準和平衡點。實現了這一點,才能是員工與企業得雙贏。
感謝|李勤余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評論唯一稿件,未經授權不得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