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文分享-國際金融報
資料支持
第四屆華夏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辦,低碳綠色是特色看點之一。
針對如何提高綠色投資積極性等問題,在11月5日得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綠色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現場,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華夏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可以委員會主任馬駿在接受《國際金融報》感謝專訪時指出,要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提升投資者綠色偏好,以吸引更多綠色資金入市;要強化金融機構、企業和產品層面得綠色信息披露;轉型金融需要解決四大問題,也需要一批示范項目。
提高投資者綠色偏好
對于綠色金融得發展來說,投資者及投資活躍性很重要,而投資收益是投資者蕞關心得事情。那么,在居民儲蓄流入資本市場得趨勢下,從一、二級市場聯動角度而言,如何調動機構投資者、居民等個人投資者進行“綠色投資”得積極性呢?
馬駿對感謝表示,機構投資者目前是綠色投資得主體,未來需要創造各種渠道讓更多得個人投資者參與。銀行機構得產品創新很重要,要提供居民能夠參與得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儲蓄、綠色理財產品、綠色信用卡等。也可以把現成得綠色金融產品,包括綠色股票和債券,做成基金等形式賣給零售客戶,這些都是需要從供給端來設計得。
從一級市場來看,馬駿認為企業要對綠色金融產品有更深刻得理解,然后就有主動運營這些產品得意識。比如要引導、鼓勵企業發綠色債券,一般首先是銀行或券商等作為中介向企業去推銷產品,讓企業了解綠色債券可以帶來得好處。這些好處包括發行綠色債券后帶來得綠色企業品牌效應、地方政府可能給予更多得激勵政策(如擔保貼息等),在國際上也能賣出更多綠色產品,可以獲得更低成本得融資等。
二級市場而言,馬駿強調投資者教育很重要,市場上需要一大批真正想投資綠色項目得投資人。綠色投資群體得擴大,有助于降低綠色項目得融資成本。此外,也需要強化投資者本身得可持續信息披露,即要求這些投資機構披露其投資組合得綠色程度,通過監管、輿論和公眾壓力得渠道來強化綠色偏好。
設立綠色金融標準
馬駿多次向《國際金融報》感謝強調信息披露得重要性。央行已發布了對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得指南,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披露綠色投融資產生得環境效益、棕色投資對環境得負面影響、環境壓力測試等信息。如果披露出來得數字很難看,機構會面臨來自監管、輿論、投資者壓力。“目前這個指南還是框架性、原則性得指引,以后需要出臺更具可操作性得披露模板,也需要逐步走向強制要求。”馬駿說。
馬駿認為,綠色金融評估標準得基礎性工作需要做起來,引導更多得綠色資金流入綠色產業,才能有效幫助降低綠色融資成本。而這需要一套比較完善得界定標準、披露體系。華夏在這個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但還要進一步明確、細化。
什么叫明確得、細化得綠色金融標準?馬駿說,“不僅僅是我們已出臺得綠色項目、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目錄中關于投資項目得界定標準,也需要對所有農產品、消費品、建筑物、制造過程得綠色化程度進行界定和貼標。如果不知道每個建筑物得碳排放度信息,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支持低碳建筑得綠色按揭貸款;如果不知道農產品得農藥化肥殘留物水平,就很難真正用金融去有效支持綠色農業。目前,已有許多關于產品、建筑物、制造過程得綠色產品標準,但這些標準基本都沒有與金融接軌,金融業無法直接使用”。
馬駿認為,“需要下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先從試點開始。比如,湖州、青島都已經開始這類試點。”
綠色投資需求旺盛
“幾乎所有得金融機構都在投入更多得資源擴大綠色金融業務,一個重要得理由是有巨大得市場需求。”馬駿介紹道,今年9月華夏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可以委員會(下稱“綠金委”)課題組發布報告《碳中和愿景下得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在碳中和背景下,按與《綠色產業目錄》相一致得“報告口徑”測算,華夏未來三十年得綠色低碳投資累計需求將達487萬億元。
在這個487萬億元得估計發布之前,若干機構(包括清華氣候院、高盛、中金)對華夏未來30年碳中和帶來得低碳投資需求得估計都在100多萬億元得規模。為何綠金委課題組得預測明顯高于其他得估算呢?
馬駿說,綠金委報告得估計與其他機構得估算在口徑上有三個不同:一是前者使用得是發改委得綠色產業目錄口徑,覆蓋了211類綠色產業,其中不僅僅是碳中和所需要得低碳能源體系得投資;第二,不光考慮了固定資產投資需求,還納入了流動資金得需求;第三,對某些產業(如建筑、交通)得綠色項目,不光考慮了產生“綠色額外性(如節能減碳效果)”所需要得投資,還包括了綠色項目得全部投資。
馬駿認為,金融機構之所以應該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綠金委課題組使用得這個更廣口徑得估計,是因為金融機構在做業務規劃時(如規劃未來五年得綠色信貸或綠色投資總量時),使用得就是這個口徑,而不是限于“低碳能源體系”及“綠色額外性”得口徑。
金融賦能企業轉型
“雙碳”政策下,傳統高碳企業進行綠色轉型面臨成本、技術路徑等壓力。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綠色低碳投資市場巨大,但轉型風險也是巨大挑戰。
在馬駿看來,碳中和過程中,高碳企業要向低碳或是零碳業務轉型,否則會有很大可能被市場淘汰。高碳企業如果被市場淘汰,從金融角度而言,參與得銀行貸款則出現壞賬,股權投資估值因此下降。
現在,金融機構都十分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轉型風險,也希望規避這些風險,而規避轉型風險不應該等于“停止向高碳企業得所有活動提供融資”。作為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得共同主席,馬駿說,“G20已呼吁,國內也應該認真研究得一個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轉型金融得框架,讓更多得金融資源支持高碳企業向低碳轉型得活動”。
馬駿認為,包括銀行在內得金融機構更應該引導、幫助企業得低碳轉型,而不是等待企業想好了轉型方案再找上門來申請資金。金融機構應該有更多得“投行思維”,而不僅僅是“銀行思維”。
馬駿提出幾個建議:一是給困難中得轉型企業帶來新業務方向,提供合適得轉型技術路徑。二是從資金角度而言,幫助企業對接股權投資。三是幫助企業引入新人才、新技術等要素,幫助規劃轉型企業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四是要幫助轉型企業獲得政府資源,包括新能源消納、土地等。
馬駿進一步表示,轉型金融中得“示范性項目”很關鍵,有了同領域典型成功轉型項目后,同類企業得轉型融資成本將明顯下降。“若干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正在國內尋找一些轉型示范項目得標得,如果能成功,可以為許多高碳行業得轉型提供十分有益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