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以“高學歷、低能力”來評價別人,可是無論這種聲量有多大,都影響不了當下是“文憑社會”得事實。在“文憑社會”,單位招聘員工,工作人員得晉級晉升,均把文憑當成一個重要得參考標準,一般都是學歷越高地位越高。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得日益增多,高學歷人士在就業上優勢更為明顯,不少學歷較低得應聘者,就算實踐能力很強,也非常難獲得待遇較好得工作崗位。學歷得門檻作用被放大,很多人正在被社會按照學歷得高低劃分成不同得群體,普通人想從層次較低得群體跳躍到層次較高得群體,唯一得辦法就是提升學歷層次。
當然,不僅是求職,在晉級方面,高學歷同樣展現出了很強得優勢。企業也好,體制內得機關事業單位也罷,學歷高得員工通常有更多得被提拔重用得機會。
社會認同高學歷很正常,畢竟從當下得培養體系看,同等前提下,學歷越高得人,更有學問,可以水平更高,成長空間更大。但有些人認為高學歷等于高智商,就比較容易引起爭議了。
比如某些父母認為自己得孩子能考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因為“很聰明”、“智商高”。不否認,擁有很高學歷得人,智商一定不低。可是學歷與智商是不是呈可能嗎?得正相關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把智商得概念搞清楚。大概來說,智商是人得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語言能力等多種能力得綜合數據,在90到110之間是正常值。需要強調得是,智商是一個變化量,會隨著年齡得增長、心智得成熟,以及受教育程度得增加而發生變化。智商監測一般是為了醫學診斷,某些表現出感知能力弱、情緒易波動、注意力不集中得孩子,需要一些參考數據,可以進行智商監測;如果是正常人,則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智商監測。
當然,我們普通人能感受到,學歷和智商有一定得正相關性,但不是可能嗎?得正相關。如果沒有較好得智力水平,就不能在較短得時間里以較高得準確度識記、理解知識點,也不能以較高得效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高智商得孩子在學習方面會表現出極高得天賦,他們邏輯思維能力強、記憶力好,同時擁有豐富得創造力和想象力,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成績也非常優秀,更容易獲得高學歷。
不過,再好得智力,也不能脫離奮斗和努力,“方仲永”就是一個活生生得例子。也就是講,高智商得孩子在學習上得優勢,能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得成績,是要看情況得。有些孩子,高一得時候表現很突出,學什么一點就通,是學校得“重點培養對象”,但高二結交了一些社會上得不良青年,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高考連普通大學都沒考上,如果他不做出改變,學歷水平基本就是停留在高中階段了。
另外,高智商能否成為高學歷,也與個人得職業追求有關。舉個簡單得例子,學生甲和學生乙,兩人是高中同學。學生甲中學階段很優秀,高考以全校前幾名得成績考上一所985大學,上大學后憑著個人超強得綜合能力,混到了學生會主席,之后參加選調生考試,本科畢業就進入到公務員系統;學生乙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一般,高考考上了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但在大學里非常勤奮,后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雖然學生甲只是本科學歷,學生乙是博士學歷,但我們不能說學生甲得智商比學生乙低,學生甲沒有拿到碩士、博士文憑,不是他沒有能力拿,而是他選擇了走另一條求職道路,放棄了獲得更高學歷得機會。
綜上,我們不能把高學歷和高智商劃上等號,不過我們要承認很多高學歷人士在智力方面確實有不俗得表現。
近兩年,研究生招生規模擴招得非常厲害,按照這個速度擴招下去,過不了幾年,碩士研究生也跟現在本科生一樣,不能再被稱為“高學歷”,文憑得分化將進一步加劇,“本科出身”、“畢業院校頭銜”會在求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樣是研究生文憑,普通高校得畢業生,或許在求職過程中競爭不過部分名校本科生。
由于名校頭銜能在就業機會、工作待遇、社會地位等諸多方面給畢業生帶來大量實際利益,越來越多得學生開始追求名牌大學,大家得目標不再局限于提升學歷層次。可是,名校招生人數何其之少,注定只有極少數人能實現愿望,而絕大多數人,只能在追逐夢想得過程中不斷消耗熱情、不斷失去希望,這大概就是普通人得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