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打邊爐”好料茨菇地頭價掉一半 原因竟是豬肉漲價
茨菇在當地屬于冬季鮮食家常菜,烹飪時大多和豬肉放在一起或煸炒或煲湯,受豬肉價格趨高的制約,茨菇消費量也隨之減少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小寒節氣,北方大多數農戶“貓冬”的時候,廣西柳州百朋鎮五九村的農戶還在忙碌,他們正忙著從水田里拔起一棵棵油綠的茨菇秧,采收根部圓白色的茨菇球。新京報記者從百朋鎮茨菇種植戶處獲悉,由于雨熱適中,今年茨菇豐產,但是地頭價僅為去年的一半。百朋鎮一韋姓茨菇經紀人告訴記者,“是因為豬肉貴。”記者采訪發現,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烹飪茨菇時一定要搭配豬肉,但是,受到豬肉價格趨高的制約,當地豬肉消費量減少,茨菇消費量隨之下降,因此,拉低了今年茨菇收購價。
廣西農民在地里采收茨菇。百朋鎮五九村委會供圖
“水八仙”之一的茨菇進入采收旺季
據資料記載,茨菇原產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可以食用的部分是生長在根部匍匐莖上的白色球結。茨菇也稱慈菇,和茭白、莼菜、菱角、蓮藕、芡實、荸薺、水芹一起并稱“水八仙”,也是只有在冬季上市的美味。
記者在柳州市柳江區政府網站看到,百朋鎮茨菇種植面積在1萬畝左右。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每年春、夏兩季蓮藕采收后,9月開始種茨菇,也有在越冬蓮藕田里套種的,生長120天左右便可進入采收期。
采收茨菇時,農戶穿著防水褲,站在沒膝深的水田里,戴著橡膠手套的雙手順著根莖的方向,力道適中地拔出整株茨菇,每一棵茨菇的匍匐莖上都掛著至少三四個乒乓球大小的白色球結。
好的茨菇色澤潔白個頭大。百朋鎮五九村委會供圖
“好茨菇的標準是色澤潔白,個頭大,吃起來很‘粉’。”百朋鎮五九村書記覃祖尚告訴記者,“五九村出產的茨菇遠近聞名。村里水田有1000多畝,用來種兩季蓮藕和一季茨菇。為了增加土地效益,茨菇在種植方式上采用和蓮藕套種,增加產出,提高農民收入。”
茨菇是一種高產穩產蔬菜,唯一要擔心的是年底的霜凍。據介紹,今年入冬天氣晴好,有利于茨菇生長,茨菇豐產已成定局。覃祖尚表示,由于雨熱適中,平均每畝出產2000斤,畝產最高能達到2500斤。
據了解,五九村是行政村,全村有1000多戶,近6000人。村里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務工,中老年農戶和部分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通過種植茨菇的方式增收。
茨菇地頭價僅為去年的一半
五九村在柳州市西南,地勢相對平坦,村里以種植茨菇、蓮藕為主,水源主要依靠百朋鎮里團水庫。“最近兩個月都沒有下雨,里團水庫和流經村域的幾條小河都接近干枯了,造成水田缺水,不過,對茨菇沒有影響,對越冬蓮藕生長會有一定影響。”覃祖尚告訴記者。
茨菇田。百朋鎮五九村委會供圖
采訪中記者獲悉,隨著采收旺季的到來,茨菇收購價也明顯走低,五九村一位韋姓茨菇經紀人告訴記者,“最近幾天茨菇地頭價每斤1元到1.5元之間,僅為去年的一半。是因為豬肉貴了。”另外,多位種植戶向記者證實,茨菇價格走低并不完全因為豐產,而是因為豬肉漲價了,最近一周,當地豬肉平均價格在30元一斤。
記者采訪發現,茨菇在當地屬于冬季鮮食家常菜,烹飪方式大多和豬肉放在一起或煸炒或煲湯,近年也流行“打邊爐”時涮著吃。做熟后,潔白的茨菇吃起來軟糯可口,在當地人看來,上等茨菇吃起來“粉粉的”。
受到豬肉價格趨高的制約,豬肉消費量減少,茨菇消費量也隨之下降,拉低了茨菇的收購價。
“茨菇一畝種植成本在1000元左右,主要是因為茨菇苗貴,每株1毛錢,”覃祖尚表示,“今年賣價不高,收入不如去年,不過,按照眼下的產銷狀況都能賣掉,不會產生積壓。”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