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動駕駛汽車、工程機械機器人、5G+精準醫療等新型智能裝備在交通、機械、醫療等領域優先落地,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發展得競爭焦點,正成為世界各國得必爭之地。據統計,目前,華夏約134所高校開設智能制造工程可以。未來五年,畢業生預計達72.9萬人。
這也給高校帶來一道全新得“思考題”: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得過程中,如何推進更有效得產教融合,助力打通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多位高教界可能認為,一批具有鮮明行業特色得高水平大學理應探索制造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轉型得新路。
博士需求同比增長七成,部分傳統制造業招工釋放新信號
科技重塑正讓傳統制造業“脫胎換骨”,而在制造業敞開擁抱高新科技、晉級先進制造業得過程中,也對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華夏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蕞近提及一組數據,讓不少同行印象深刻:2020年,華夏萬人以上規模得紡織制造企業中,要求至少具有本科學歷得崗位比例達34.7%。同年,產業界要求候選人具有博士學位得崗位需求規模同比增長超過71%!
“制造業正在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加快轉變,從這兩年招聘市場顯著得需求變化可見,高學歷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得需求正在不斷攀升。”孫瑞哲說。
根據華夏工程院《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經測算比較,2019年,華夏制造業處于世界第三陣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華夏工程院院士單忠德直言,華夏蕞大得優勢是規模發展,但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方面與發達China相比,仍有很大得提升空間。調查顯示,華夏目前已建立起門類齊全得制造業體系,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華夏得產量位居全球第壹。但總得來說,華夏制造業存在基礎能力薄弱、產品位于中低端、產業大而不強等問題。
日前在東華大學舉辦得“特色高水平大學與制造強國發展論壇”上,一則觀點被多位高教界和產業界可能論及:所謂得“卡脖子”問題表現在具體得行業領域,有時是被“卡”技術,有時是被“卡”產品。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在關鍵技術領域有所突破,亟需高等教育尤其是行業特色高校提供有力得科技和人才支撐。
行業特色院校根源于行業,要“扎根”更深延伸更廣
有學者提及,從1952年華夏院系調整開始,包括農、林、水、地、礦、油、電、化、建、交等在內得300多所行業特色高水平大學就一路順應行業發展得需求而生,為行業領域得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時下,作為制造業人才培養得“China隊”,一批行業特色院校也要有與時俱進得緊迫感,提升辦學內涵,彰顯對行業發展得貢獻度。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辛忠拋出得一道思考題引來不少同行熱議:在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中,不少技術、產品亟需通過創新實現關鍵領域得突破。簡言之,發自行業內部得“破圈”需求越來越明顯,那么,行業特色高校還能按原來得行業鏈條發展么?如果不能,放眼未來,到底是要走學術型道路、應用型道路還是職業型發展道路?在辦學方向上,是要更立足于面向知識發現得創新導向,還是面向產業研究得創新導向?
按照辛忠個人得看法,辦好特色高水平大學,要沿著院校自身得特色方向強化基礎。行業特色高校要把傳統優勢學科朝著交叉學科得方向進行滲透,和新興學科進一步交融;同時,在優勢學科得基礎上要做得更強、更顯特色;在基礎科學領域,要建立更強基礎。“要使行業特色大學越辦越有特色、根基更強,向新興領域伸展得更廣,更具生命力。”
作為前沿得行業科技創新平臺,高校也是推動關鍵技術集成攻關得主力軍,在業內也擁有整合國內國際資源得能力。這些獨一無二得優勢,既是行業特色院校培養高層次人才得基石,也使這類院校區別于傳統綜合性院校,為其打響“特色牌”、走好發展路提供了內在邏輯支撐。
對準制造業發展得風向標,探索產教融合辦學新模式
當前,華夏科技成果轉化率仍比較低,科技和產業“兩張皮”得現象依然突出。根據有關調查,華夏46.41萬件高校和科研院所得有效發明專利當中,僅有3.88萬件發生過轉讓或許可,只占到了8.4%。而在發達China,這個指標通常在40%以上。
更好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單忠德認為,行業特色院校要建立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得高校分類管理機制,同時,也要推動形成新型多元參與得產教融合辦學模式。高校要在理念、學科、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轉型,并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創新、融合、開放共享。
“高等教育要對準制造業發展得風向標,不斷調整人才培養得方向。”東華大學校長、華夏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談到,蕞近成功發射得神舟十三號上,三位航天員穿著得正是東華大學參與設計得多個系列航天服。面向“十四五”,學校將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等China戰略產業領域和前沿交叉學科領域,重點圍繞智慧紡織、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環境與健康、智能制造、智能可穿戴、時尚創意等主題,前瞻性布局若干學科交叉方向和領域。同時,圍繞產業鏈布局,學校大力推進自主發展得多學科交叉平臺,包括紡織科創中心、時尚科創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東華大學將持續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抓住新工科發展契機,集成各個相關學科領域,加強與產業得互動。
感謝分享:儲舒婷
感謝: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