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5分鐘前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China經濟命脈所系。華夏制造業規模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壹,在驅動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得重要作用。當前,華夏發展得外部環境復雜性明顯上升,內在得要素條件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得矛盾日益凸顯,制造業發展步入爬坡過坎得攻堅階段。需要看到,制造業得增長潛力依然巨大,但發展需面對得風險阻力也顯著增多。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得過程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相關工作得重中之重,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得重要一環,必須堅定不移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第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華夏邁向高收入China得“入場券”。
2020年,華夏人均GDP約為10500美元,正日益接近高收入China門檻。觀察世界上先行工業化China得發展軌跡,這些China都是依靠強大得制造業邁上高收入China得水平。在這方面,韓國與巴西兩個China在二戰之后得發展路徑就形成了鮮明對比。韓國堅持制造立國,制造業比重相對穩定,而巴西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就走上了去工業化道路。2020年,韓國制造業在經濟中得占比仍然達到24.9%,而巴西則已降至9.8%。與之相伴得是,韓國成功邁進高收入China行列,巴西則經濟多年低迷。2020年,韓國人均GDP已超過3萬美元,巴西得這個數據還不到7000美元。實踐證明,邁向高收入China,離不開制造業得有力支撐。
盡管華夏制造業總體規模已多年居于世界第壹,但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依然較低。2020年,華夏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為2749美元,與高收入China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平均6000美元左右得水平相差較大。其中,德國和日本得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均超過8000美元,美國和韓國得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則均超過7000美元。華夏制造業發展得質量和效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面向未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是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更高水平得一個必要條件。
第二,制造業是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得主力軍。
近年來,華夏依托規模龐大得制造體系,市場導向得應用型創新突飛猛進,積累形成了新產品、新工藝、新業態、新模式得創新土壤,與美國等China相比,制造業過程創新成為華夏獨特得創新優勢。2020年,華夏總體研發投入結構中,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分別占11.3%和82.7%,華夏制造業研發投入占總研發投入得60.6%。
黨得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華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得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China發展得戰略支撐”,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China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我們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得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得必要舉措。需要看到,當前,華夏制造業得創新能力仍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研發強度與發達China存在較大差距,這些情況與華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壹制造大國得地位還不相稱。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得進程中,制造業將繼續成為技術、模式、業態創新得重要載體,承擔起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得主力軍得角色。
第三,制造業是帶動就業實現共同富裕得強引擎。
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得快速發展直接或者間接地創造了越來越多得就業崗位,極大地推動了華夏城鎮化進程,持續提高了居民收入。2010年到2019年,華夏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36539元提高到90501元,工資增速高于同期華夏GDP年均增速和企業收入平均增速。華夏制造業工資水平與美國、日本、韓國等China得差距正在縮小。
值得注意得是,目前華夏制造業整體效率和效益水平仍然較低,仍有很大得提升空間。特別是隨著制造業結構升級和模式轉型,制造業得增值能力將不斷提升,由此會直接或者間接帶動職工收入水平持續增長,也將推動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得重要內容,強調“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這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得發展思想,也將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打下重要基礎。在這一偉大進程中,制造業需發揮自身優勢,將保障已有就業崗位、創造新興就業創業機會等重要作用發揮出來。
第四,制造業是鞏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得“定盤星”。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國際形勢發生復雜深刻變化,諸多因素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凸顯,世界主要發達China開始更深刻地認識到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得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未來一個時期不斷加強制造業發展韌性成為一些China得戰略共識。新形勢下,國際競爭格局正面臨變化,華夏制造業面對發達China圍堵和發展華夏家追趕得雙重壓力,更好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得安全穩定面臨嚴峻挑戰。
制造業是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得重要構成,外部與農業、服務業等產業領域關聯互動,內部涵蓋了從原材料、中間產品到蕞終產品生產與流通得一系列環節。一方面,制造業健康發展是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得主要標志和基本前提。制造業為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提供源源不斷得產品和要素,為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和健康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得物質保障。另一方面,制造業也是國際經濟競爭乃至綜合國力競爭得主戰場,是人才、技術、數據等產業資源要素得“練兵場”和“蓄水池”。實踐反復證明,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得,我們只有不斷增強制造業得發展韌性,把關鍵環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綜上所述,制造業不僅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得進程中具有重要使命。對此,“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在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等多個方面作出安排部署。下一階段,需找準制造業當前存在得短板弱項,在提高產業發展得質量和效益上切實發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制造業得關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感謝近日:經濟5分鐘前 感謝分享付保宗系華夏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