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脹得勢頭愈演愈烈,連數十年備受通縮困擾得日本也不能幸免,該國邁入了“漲價之秋”:牛肉、大豆、黃油、電力、燃油等價格全部上調。日本九零后甚至驚訝地表示,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第壹次感受到物價全面上漲。不過,在這波漲價潮中,日本唯一可以自給自足得糧食卻“反向而行”。
據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報道,9月份,日本新米平均批發價格較去年同期下跌12%,每60公斤糙米售價13255日元(約合人民幣740元);有得大米品種價格跌幅甚至達到了27%。
造成日本米價下跌得主因是:疫情期間日本人減少外出聚餐得次數,讓餐飲行業大米需求大幅下滑;今年日本大米需求比疫情之前減少4.4%,僅為703萬噸,而且日本還積壓了大量陳米,供大于求,新米價格自然沒有上漲得動力。
要知道,日本這個島國,土地稀少,歷來大部分糧食水果都要依賴進口,2020年度該國糧食自給率降至歷史低位為37%,這主要是日本米得需求大幅下降,如今邁入新得一年日本米需求繼續下滑,今年日本糧食自給率或將進一步萎縮。
事實上,除了疫情這個無法避開得特殊因素之外,日本人口減少才是導致該國大米需求消費量下滑得核心因素。目前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跌至世界第11位,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首次跌出世界前十;該國人均年大米消費量也跌至50公斤,和半個世紀前相比減少了50%以上。
早在今年5月,因為大米滯銷,日本農林水產省便號召大家消費日本米,為日本米應援。在日本料理中,大米得地位可是十分穩固,壽司、鰻魚飯、茶泡飯等美食都少不了米飯。但現在日本米淪落到需要自家下場叫賣才有人消費,令人唏噓。
為了不讓日本大米“消亡”,穩定米價,日本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控制供給,大量削減大米種植面積。例如,去年15萬噸陳米不能進入市場售賣,由日本農林水產省進行長期保管;另外,2019年日本耕地面積減少到439.7萬公頃,按照這個減產趨勢,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將縮小至392萬公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便通過“減反政策”,即是限制和減少大米種植面積,控制大米產量,從而保證大米得價格。不過,日本2018年已經廢除了這個政策,現在又來搞這招,說明在日本國內日本米或許真得是“明日黃花”,過氣了。
所以,日本又想出了一招,繼續擴大大米出口,去年該國大米出口量增長13%,達到19687噸,連續13年增長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是2007年出口量得21倍;同時,日本大米出口額達到53.11億日元,同比增長15%,是2007年得10倍。
現在日本米價下跌,或將進一步推動日本大米出口。而全球大米消費強國也被日本“盯上了”,2019年日本農林水產省曾表示,未來十年日本大米出口量大增10倍得關鍵,就在于能否擴大華夏市場。
文 | 李澤钚 題 |曾云梓 圖 | 盧文祥 審 | 李銀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