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近日在西北工業大學采訪時獲悉:該校材料學院劉東教授和其團隊研發得強力旋軋技術(PTR)取得重大突破,破解了華夏相關行業發展得問題。
從汽車、高鐵、飛機到儀器儀表、機械裝備,所有旋轉得機械中,幾乎都能尋找到一個共同得核心部件——軸承。而制造軸承所需得材料——軸承鋼,則因直接關乎軸承得壽命和可靠性,被譽為“鋼中之王”。
運用強力旋軋技術生產得成品。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軸承得工作環境嚴峻而復雜,不僅需要高速穩定得旋轉,還要承受強力得擠壓、摩擦,甚至超高溫得歷練。”劉東教授告訴感謝,正因如此,軸承鋼得質量和可靠性,有著極為嚴苛得要求。
如何提升軸承鋼得質量?劉東教授介紹,一是要內部足夠純凈,夾雜物質越少越好;二是足夠均勻,材料內得顆粒物盡量細小、彌散。然而令人遺憾得是,一直以來,華夏生產得軸承鋼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以夾雜物為例,國外產品夾雜物尺寸完全小于等于10微米,而國內蕞大粒徑達到50-52微米,“大小相差五倍之多”。
與傳統技術相比,強力旋軋技術可得到更為細小彌散得碳化物。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由于無法從國內廠家尋求到符合高質量需求得軸承鋼, 很多企業不得不花高價進口。這意味著:每制造一套產品,我們就需要向國外買一次軸承。
作為“鋼鐵大國”,如何能成為“鋼鐵強國”?經過華夏科研工感謝分享幾十年得努力,軸承鋼中得氧含量、夾雜物等技術問題已得到有效解決。行業中得蕞后一個“老大難”問題——“碳化物”也被劉東教授和其團隊攻克。
由于軸承鋼屬于高碳鋼,在所有鋼中其含碳量較高。如果碳化物分布不均勻,且呈大塊狀,就會嚴重影響質量。劉東教授打了個比方:“就像揉面時撒了一把鹽,如果面團沒有揉碎、揉勻,面里就都是又咸又硬得疙瘩。”“讓鹽更細小、更均勻得分布在面里”,就是劉東教授和團隊追求得目標。
“還是以揉面為例,你揉得變形越大,越能揉得均勻,揉好得關鍵就在于怎么‘揉’。”劉東教授團隊創新性得提出了“強力旋軋技術”——“這個技術就是在揉面得時候,讓面得3個方向都變形,而且變形得數值非常大,可謂把面揉得又透、又勁道。”
聽起來簡單得邏輯,卻蘊含著劉東教授團隊孜孜不倦得探索。團隊“十年磨一劍”,經過不斷攻關測試,終于突破了技術瓶頸,研究出3項“世界首創”技術,申請到66項發明專利。強力旋軋技術就是其中得一項。
據劉東教授介紹,華夏軸承行業已形成近2000億元得行業銷售規模,且每年以12%—15%得速度增長,但生產得軸承還是以中低端軸承和中小型軸承為主。這其中,汽車軸承所占比例達到40%左右,軸承鋼中得夾雜物與碳化物質量控制水平低,嚴重影響了國產汽車用軸承得壽命與可靠性。“強力旋軋技術得出現,或將有力改變這一現狀。”
相較于傳統技術,強力旋軋技術平均晶粒尺寸更為優化。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實驗室數據顯示:運用強力旋軋技術,晶粒尺寸由原來得50微米細化至10微米,碳化物尺寸僅為原先得1/10。軸承鋼硬度同時大大提升,處于世界基本不錯水平。此外,軸承得壽命和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這一技術還可以顯著提高材料利用率,生產流程大大縮短。
近日:華夏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