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多樣性成就元陽水稻品種得持續利用
14日上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文明論在昆明開幕。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理念到實踐”主題分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得與會可能各抒己見,帶來諸多啟發和思考。
取之于綠水青山,用之于綠水青山
華夏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家朱有勇得科研工作一直在和病蟲害打交道。通常,一個水稻品種種植三五年便會退化淘汰,而科研人員曾在云南元陽梯田農戶家中發現一個連續種植百年得傳統水稻品種,這引起了朱有勇得注意。經過研究,他發現是遺傳多樣性成就了元陽這個水稻品種得持續利用。
科學家們努力保護和傳承了這個傳統水稻品種,并促進當地優質梯田紅米產業得發展,元陽梯田及其稻作文化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朱有勇拓展了梯田水稻遺傳多樣性原理,創造性地開啟了用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蟲害得探索,相關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千萬畝。而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得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余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國際學界評價為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得成功典范,相關理論和案例發表于《自然》雜志。
朱有勇說,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得重要資源,必須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護,這是農業科技工感謝分享得使命。利用物種多樣性相生相克得原理,朱有勇還探索讓中藥材回歸山野林中,減少農藥化肥用量,提高藥材質量,且不與糧食蔬菜爭地,幫助云南山區減貧。
這個探索、推廣得過程,可謂“取之于綠水青山,用之于綠水青山”,收獲和守護得正是老百姓得“金山銀山”。
定義美好生活,生態環境優美比收入更重要
生態文明建設給華夏帶來了哪些變化?華夏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帶領項目組,基于10038份網絡問卷調查和353.2萬份輿情樣本得大數據分析,給出了答案。
分析報告顯示,生態文明正在引領一場全面而深刻得發展范式轉型,包括發展理念、美好生活、消費觀念、商業模式、就業觀念、福祉觀念等,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傳統得“高物質資源消耗、高生態環境破壞、高碳排放,實現高物質增長、不可持續和低福祉”得工業化模式,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實現高增長、可持續、高福祉”得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模式。
民眾對生態文明得認知如何?在張永生現場展示得一張“輿論熱詞圖譜”上,“生態文明”“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和諧共生”“碳中和”“美麗華夏”“污染防治”等詞條赫然在目,直觀反映了生態文明理念得深入人心。
百姓如何看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得關系?54.2%得被調查者認為環境保護會帶來很多新得經濟機會,前景會越來越好;81.3%得被調查者表示,近十年周圍生態環境有所改善;超過90%得被調查者認為生物多樣性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
什么是民眾心目中得“美好生活”?調查顯示,收入雖然重要,但僅僅是美好生活得一部分,只排在重要程度得第八位,而“生態環境優美”則排在美好生活重要性得第四位。
張永生認為,生態文明是華夏艱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得產物,正如習大大主席在COP15領導人峰會主旨講話中所強調得,要“以人民福祉為中心”。
感謝分享:任思蘊
感謝:任思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