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月5日電 (林玲 葉秋云)“聽說要來福州過大年,爸媽盼著這一天;帶來了金華火腿,請大家每人嘗一點;年夜飯要的麻麻香,辣子鍋那個紅油冒泡泡;都說我藏歌唱得好,快引來白鳥展歌喉……”1月4日晚,一曲年味十足的《我在福州過大年》在“首屆福州‘方言百家慶’迎春答謝晚會”上唱響,八位異鄉人福州賀新春。
“有一種說法,藏族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所以,藏族人是非常愛唱歌的。”來自西藏的旦增桑旦告訴記者,非常開心受邀參加晚會,現場用自己的家鄉語言來演繹《我在福州過大年》,很榮幸。
1月4日晚,一曲年味十足的《我在福州過大年》在“首屆福州‘方言百家慶’迎春答謝晚會”上唱響。 呂明 攝作為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三學生,旦增桑旦非常喜歡唱歌,課余時間會抓住機會,在舞臺上表演家鄉的歌曲。“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不同的特色,這些特色保留是很關鍵的,所以,我平時都在歌聲中傳播家鄉文化。”
福州作為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外鄉人來自五湖四海,有創業精英、商界白領、務工人員,更有在福州已繁衍出第三代的老移民。他們遠離故土,移居福州,將青春、創造力、勞動力都奉獻給了福州,為福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都是“新福州人”。
作為福州本土音樂人,福州市福州語歌曲協會主席賴董芳作詞作曲,創作了此場晚會的主題曲《我在福州過大年》。消息披露伊始,許多居住在福建的異鄉青年歌手聞訊主動參加歌曲錄制及MV拍攝。晚會現場,鄂、浙、川、藏四地方言融合福建客家話、莆田話、閩南話、福州語,傾情演繹此曲的主歌部分。
福州市福州語歌曲協會主席賴董芳致辭。 呂明 攝活動現場,一群穿著紅衣服的小朋友唱著福州語歌曲歡迎參加晚宴的“新福州人”,井大小學四年級學生王嘉琪就在其中。她說:“平時,外公外婆經常說福州話,我都聽不懂,我覺得福州話很好玩就跟老師學習。現在會講福州話、會唱福州歌的小朋友很少,希望把這個傳承下去。”
王嘉琪的母親王非告訴記者,小朋友學會了福州語歌曲,還會回家分享,挺有意義的。“我小的時候,大家都是講普通話的,好多俗語、方言都不會了。他們這一代開始重視傳統方言,我覺得特別好,可以保護和傳承地方方言。”
賴董芳對此十分贊同,為重新拾回福州的鄉土文化,他創作了一百多首福州語歌曲。“作為一個音樂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應該有一種情懷,貢獻才情給自己的故鄉。從四十五六歲開始,我就著手創作福州語歌曲。”他說道。
賴董芳表示,早期創作的歌曲多面向老年人,現在創作的福州語歌曲越來越適宜年輕人哼唱,希望讓福州語歌曲與年輕人一樣,變得更年輕化、國際化、多元化。“與晚上的各地方言大雜燴一樣,都是一種創新和挑戰。”
據悉,“首屆福州‘方言百家慶’迎春答謝晚會”由福州市福州語歌曲協會與福建省沁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賴董芳表示,這是老福州人為答謝在福州的異鄉人、向他們表達感恩與祝福的迎新春晚會,彰顯了“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的福州城市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