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網紅小潘潘魔改黃梅戲《女駙馬》經典唱段引發熱議,眾網友紛紛指責她這種把勵志人物唱成勾欄貨色的魔改是在毀經典。
無獨有偶,網絡上同樣很火的魔改版《讓我們蕩起雙槳》同樣讓很多人感到如鯁在喉,尤其是有些網紅一邊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魔改唱法當背景,一邊各種扭動讓身體“蕩”起來,感覺在他們的認知中,此蕩非彼蕩,把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魔改成這樣確實讓人感到有些心痛。
實事求是講,如果不談歷史不談歌詞也不談歌曲所處意境,只談曲調本身,這些魔改版歌曲好聽嗎?
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可取性的,至少聽起來朗朗上口,學唱的門檻也很低,多聽幾遍甚至都能不由自主唱起來,這就是傳說中洗腦曲或口水歌的特性。
但是,也許是因為自我創作能力比較貧乏,很多網紅只有翻唱老歌或者魔改經典這一個套路,畢竟經典歌曲都曾經紅了幾十年自帶流量,所以,這種魔改經典歌曲的套路是網紅們快速吸粉發家致富的捷徑。
流量有了,粉絲有了,除了口水歌之外,似乎也沒剩下什么,口水歌的特性決定了這玩意的新鮮勁兒只有幾個月甚至更短,問題是,這個口水歌過氣了,網紅們會繼續推出下一個口水歌,到蕞后,我們天天看到的幾乎全是口水歌。
口水歌能成為經典嗎?當然不能,還記得楊坤怎么評價口水歌《驚雷》嗎,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俗氣!《新京報》的評價更內涵一些,沒營養。
話說,現在還有多少人在唱《驚雷》?還有多少人記得住歌詞?
諷刺的是,不管有多少人懟口水歌,這玩意就是連綿不絕,所以有人就哀嘆,這是文化的倒退。
對此,筆者的觀點并不完全茍同。
當然,筆者不是說口水歌就是文化的進步,而是想說,這種沒營養口水歌的出現,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社會上在幾十年前就有,只不過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比如魔改經典歌曲這一塊,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在小縣城電視臺的電話點歌節目里看到過泳裝版的《打靶歸來》,你說這個“打靶”還是那個“打靶”嗎?這和魔改版《讓我們蕩起雙槳》把“蕩”換成另一個“蕩”的做法幾乎異曲同工。
而在各種盜版錄像帶和VCD以及良莠不齊的卡拉OK里,各種魔改經典簡直層出不窮。
說相聲的于謙當過演員,他曾經在九十年代的《海馬歌舞廳》里魔改《我是一個兵》,差點讓一幫兵哥哥給揍了。電視劇近日于生活,這種胡改亂改的風潮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
因此,筆者認為,像魔改經典歌曲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幾十年前的渣滓重新泛起的結果。
有人會問了,為什么這些沉渣以前沒有現在這么火?
首先,傳播介質不同,以前的傳播很多都是通過VCD、錄像帶這種形式,哪有現在4G和5G移動互聯網方便,以前VCD播放機和錄像機也遠沒有現在智能手機這么普及到幾乎人手一臺的地步。
其次,以前社會沒有現在這么多元,像魔改經典這種行為只能存在于社會的邊邊角角陰暗角落,沒幾個人敢拿到大庭廣眾之下表演,更上不了主流的電視臺和舞臺。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是一個小電視臺,再加上社會多元化的包容,所以魔改經典不僅會被一些欣賞水平不高素質不高的受眾接受,甚至還會擁有一些粉絲。
無獨有偶,其實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流行的東西都是以前出現過甚至流行過的沉渣,只不過通過互聯網改頭換面了一下。
比如良莠不齊的直播帶貨,你以為這種咋咋呼呼捎帶著以次充好的售貨方式鼻祖是電視購物嗎?其實,在電視購物之前,各種相對低端的雜志封底上早就出現過類似以新奇特和超低價吸引人的廣告,什么腰帶劍,什么電子表之類的都很常見。
甚至于,很有可能,早期電視購物的那幫人就是在雜志上投放廣告的那些人,后來這幫人和其徒子徒孫又搞了直播帶貨。
再比如現在挺火的相聲,說是挺火,實際上很多都是以葷段子、臭活和插科打諢硬湊在一起的集錦,這種相聲以前也有,只不過其生存空間只能在城市里的“三不管”或者鄉村集市,在茶社、戲園子和雜耍園子里是看不到這種低俗相聲的。
舉一個蕞簡單的例子,常遠的曾祖父、常寶華的父親常連安,他接受金主邀請在北京城開了紅極一時的啟明茶社,其主打的招牌就是“文明相聲”,其原則是“老少咸宜,婦孺均可”,說白了,人家的相聲沒有葷段子和臭活,老人、孩子、婦女都能聽,相聲大師馬季,相聲名家楊少華就是在啟明茶社完成的相聲熏陶和啟蒙。
你再看現在某些個外表紅火的相聲社,其很多表演內容無非還是舊社會鄉村集市里末流相聲藝人的那套東西,只不過換了詞換了身份換了個說法,迎合了一部分聽眾罷了,其本質和那些沉渣泛起的網紅也差不多。
說到根本,這種沉渣泛起的現象根源除了上文提到的傳播介質進步和社會多元化發展之外,蕞核心的因素還是有一部分觀眾追捧,這樣的觀眾以前有,現在也有,以前不能上網只存在于社會的邊邊角角里,現在能上網了,他們也就全都出現在各種網紅的直播間里了。
改開之初面對社會上存在的低俗現象有個說法很有意思:大門打開了,春風吹進來了,蒼蠅也跟著飛進來了,大部分人沐浴在新鮮空氣里,還有些人偏偏去欣賞蒼蠅。
移動互聯網的進步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就像是又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大門,又吹進了一股春風,當然,不免又跟著飛進來幾只蒼蠅,也不免還有一些人繼續欣賞蒼蠅。
我們不能指望這種現象消失到無影無蹤,但起碼有一點要堅持,那就是不能打著娛樂的旗號盲目跟風盲目追捧。
三俗相聲,網紅魔改,塑料演員......這些絕不應該是社會發展的方向,人類、社會和文化終歸是要向前發展的,而不是向后。
也許,我們也需要來一場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