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新熟山中歸
黃雞啄黍秋正肥
今日秋分
俗話說:秋分到、秋意濃。
秋分到,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秋天。
此時,地面上下的熱氣處于平衡狀態。
秋分過后,金氣斂降、壓力增加,地面以下陽氣漸多于地上,天氣一天比一天冷,黑夜一夜長過一夜。
秋季,收斂降燥之氣當令,此時養生,重在養“收”、養陰。
所有與升陽、散陽有關的情緒、運動、飲食、穿衣都應有所收斂、節制。
秋分·起居
秋分起居,需順應自然之氣早睡早起以調養人體陽氣。
中醫認為,早睡可以順應陰精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一般來講,晚上11點前入睡,早晨6點左右起床較為適宜。要注意的是,起床時盡量不要太猛,而應躺在床上,用5分鐘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否則會導致血壓突然變動。
秋分·著裝
這個時節,天氣開始轉涼,應注意保暖,不應再赤膊露體。
雖然“春捂秋凍”有鼓勵身體適應涼爽刺激、鍛煉耐寒適應能力的意思。
但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年輕體壯的人,如體弱多病、機體反應較弱的人還是應該早晚及時增減衣物,配備長衣、長褲,避免著涼傷身。
晚上睡覺也可以把毛毯換成薄被了,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也可能出現膝關節酸疼等不適癥狀。
需提醒的是,秋分節氣不要捂頭,因為頭頸部包裹過嚴不利于疏散內火,容易引發頭痛、目赤、煩躁等不適。
秋分·飲食
燥氣是秋季的主氣,所以秋季的飲食重點仍然是養陰清燥,潤肺生津,辛辣厚重的食物盡量避免。
推薦大家每天早晨吃一碗雜糧粥。
這是因為,秋分時節,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熱藥膳于身體自然很有好處。
此外,秋分滋補還是要平補,就是吃一些性質平和,不寒不熱,滋潤養陰又不滋膩礙胃的食物,如藕、蓮子、紅棗、山藥、銀耳、枸杞、黑芝麻、核桃等。
尤其是銀耳,用來跟各種食材搭配煮粥,可有效地緩解秋燥。
對于因燥熱內生而出現咽喉疼痛、口干舌燥、肺熱咳嗽等癥狀的人,可適當服用酸梅湯來滋陰降火。
對于因受涼而出現打噴嚏流清鼻涕等癥狀者,可第壹時間喝點紫蘇水,將寒邪驅逐出去,避免癥狀進一步加重。
秋分·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以調動人體的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同時還能防止身體收斂太過。
平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耐受程度選擇快走、跑步、爬山等等活動,讓自己處于大好河山之中,頤養一下自己的心情。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運動一定要量力而為,避免運動中發生運動損傷,不要過度運動至汗出,防止引起陽氣耗損。
秋分養生技巧
#1
秋涼腰痛用熱敷
秋涼之后,很多人腰病又犯了,這時,不妨試試下面的簡單治法,非常見效哦!
熱敷腰部及大椎穴、委中穴、承山穴,蕞簡單的用個暖水袋就行,每次十分鐘;
黃酒溫熱后,涂于腰部及痛點,然后用暖水袋熱敷;
腰部酸沉無力,可先灸神闕穴,后灸腰部,每次時間20分鐘。
#2
脾胃虛寒炒食鹽
夏天貪涼容易造成寒積脾胃,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
人們往往會出現食冷后胃部絞痛,或者腹部溫度偏涼、按上去發硬,這都屬于脾胃虛寒的表現。
此時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克,置于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
#3
神經衰弱勤泡腳
睡前熱水泡腳,具有斂陽之效,百合水泡腳更能治療神經衰弱。
做法:取鮮百合100克,酸棗仁20克,遠志15克。
將鮮百合浸泡一夜,與酸棗仁,遠志加水2000毫升煮沸,取汁入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浸泡雙腳,每天睡前1次,每次30分鐘,7天為1療程。
功效:可安神寧心,益氣補中,對神經衰弱型失眠,多夢很有效。
#4
身體疲乏聞橘子
秋分節氣之后,秋乏的感覺會更加明顯,此時不妨在身邊放一些吃剩的橘子皮,它清新的氣味,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的興奮,讓人神清氣爽,也能清除污濁的空氣,美化室內環境。
從中醫角度來說,橘子具有的芳香味,又可以化濕、醒脾、避穢、開竅。
當感覺乏力、胃腸飽脹、不想吃東西時,其清香還可以緩解不適。
此外,橘子芳香的氣味,還能夠使人鎮靜安神,放在床頭,還有利于促進睡眠。
#5
出現燥咳用六汁
過了秋分,空氣干燥,秋風更涼,易出現咳嗽,嗓子干癢等癥狀。若皮膚干燥、陰虛燥咳,可以榨點“六汁飲”喝。
做法:取雪梨1個(去核),鮮藕、荸薺、白蘿卜、甘蔗、鮮百合各30克,榨汁后混勻食用,每次喝30毫升,每天2~3次。但是如果是受涼咳嗽,應多吃山藥、冬棗、蓮子等食物。
此外,由于肺臟功能蕞弱的時間是晚21點~23點,因此,大家還可以在晚飯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時吐掉,同樣可以滋潤肺臟,緩解咳嗽。
#6
鼻塞別忘用熱水
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水蒸氣,即可滋潤肺臟,每次10分鐘左右,可早晚各1次。
近日:養生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