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一公斤等于我們自己2市斤,是巧合嗎?還是……??
1公斤=2斤,顯然不是巧合。記憶中,千克的定義,也就是公斤的定義,算是近代的事情。
記得質量的標準化,是按一定體積的水的質量來作為基準的。
果然。網上可以查到:“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并用鉑銥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稱國際千克原器。”
而華夏古代,早就有斤和兩的使用。還留下了半斤八兩,斤斤計較等成語。
半斤八兩的成語還告訴我們,古時候,還有一斤等于16兩的時候。那么斤和兩的標準化,肯定是近現代的事情。
查了查資料,果然:為了和國際接軌,1929年,民國政府將1斤調整為500克。從此有了“公斤”一說,也有了1公斤=2斤的換算關系。
物體的質量,多少克,多少千克,標準來自于純水在零上4度時候的質量。這個故事,大家可以講給自己的孩子聽。
同時可以告訴孩子,在古時候,我們也有自己的質量標準,“斤”和“兩”就是,外國有外國的標準,比如“磅”。
后來,才有了全世界通用的標準:克,千克,噸。
為什么要全世界統一標準呢?
嗯,好像可以順便講講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甚至“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故事,這又是一魚多吃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