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分享:趙小明 編輯排版:駑馬 崔貫利
小明語錄:
每個人都應該審視一下你正在為錢奮斗,還是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奮斗。
1、為什么父母強勢,兒女有的也強勢?
為什么有些勤勞或者強勢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和父母一樣的勤勞或者強勢的子女,但是有一些卻養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孩子,這個拐點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簡單的回答就是,認同與反向認同的關系。
也就是說,當孩子認同父母,孩子就會繼承父母的某一些特點,比如勤勞或者強勢。
如果孩子對父母不認同,也就是我們說的反向認同,那么孩子就會發展出與父母完全相反的一些特質。
但是在心理學里面,我們都認為愛和恨其實都是由一個誕生出來的,兩個不同的表象。有的時候極度的恨一個人,而且恨了很多年你都忘不掉,事實上就是一種愛。
雖然他們在情感上一個是愛,一個是恨,但他們背后相同的是什么呢?
相同的都是,用我們術語上來說就叫做我們的情緒的或者情感的一個精神灌注在這件事情上了,比如用弗洛伊德的說法就是力比多投注在這件事情上了。
力比多投注上去之后,至于他產生出來是愛的情感還是恨的情感,都是有可能的,但他背后就代表著力比多的灌注,灌注到這件事情上去了。
但是這件事如果深究的話,那就是什么造成了有些孩子會去認同,有些孩子卻不認同呢?
我們看一下小說《白鹿原》。《白鹿原》上的白家和鹿家兩家爭斗,但是白家和鹿家他們的子女結果都表現出了一種對他上一代的部分的甚至是有一些是完全的不認同。
他的父母是地主階層,但他子女去鬧革命要推翻他父母的階層,這很明顯就是一種反向的認同。
當然,第壹點我們要考慮到的就是人的心理現象和人的性格的遺傳性。
孩子身上至少有60%來自于父母遺傳的性格和心理要素,但是遺傳有時候有一個傾向性,它并不代表遺傳一個具體的一個表現。
比如一個人遺傳的可能是一種神經的一種敏感,那么這種神經的敏感到底在他的行為表現上是一種,比如人際關系的敏感,還是對藝術的一種感知覺的敏感呢?
這都是有可能的。
2、“龍生龍,鳳生鳳”有沒有道理?
所以除了基因以外,我們要考慮的第二個因素,也是大家了解得蕞多的因素,就是關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所造成的認同或者不認同,這個不認同也代表著反向認同。
一般而言,父母和孩子關系很好,孩子對父母做的事情,他覺得對,關鍵是要他自己判斷他認為對。
這個時候由于關系好,再加上他覺得對,這時候孩子就會主動去認同父母的很多特點,孩子也會去模仿父母的很多特點。
我曾經見過一個我朋友的小孩兒,他女兒跟他媽那個動作、行為、說話的那種表情態度,簡直就像一個模子出來的。
我經常給他開玩笑,我說你這孩子,就是你媽的2.0版本。
我相信你們肯定也見過像這樣的孩子。這種就屬于對父母完全比較認同的。
但是父、母是兩個人,所以有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對母親認同,對父親不認同,或者有的孩子就表現出對父親認同或者對母親不認同,都有。
有一個通用的規律,通用的規律不代表是每一個個案都遵循。
孩子到底是認同的父親還是母親呢?
通用的規律是孩子一般會向強勢文化認同。比如當父母雙方如果一方比較強勢,覺得他更具有力量感,或者他更能夠展示一種權威的形象,那么孩子一般會優先認同于強勢的文化屬性。
其實不僅是孩子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是這樣。
他們比如認同哪個China或者不認同這個China,他都有一個強勢的文化認同。
總的來說,人都不太認同弱者,大家記住這一點,一般通用的規則。
有沒有誰會去認同弱者的呢?
也有這種。
往往認同弱者的是他另外一套心理機制,這種心理機制就是他覺得那個人和他很像,產生一種鏡像般的認同。
3、為什么有的孩子會認同弱者?
像認同弱者的這類人,實際上是一種自戀的鏡像自戀,在鏡子里面看到了自己一樣的,看到那個人,就產生一種鏡像自戀的一種認同關系。
不過通用的規則還是父母雙方,如果一方感覺到在家里面權利地位似乎更大或者更強勢,或者更展現出權威的或者英雄般的形象,那么孩子一般會優先認同于他。
而且這種還要在親子關系比較好的情況下,就更容易產生這樣的現象。
但如果親子關系假如不好,即使父母雙方有一方很強勢,也是家里面的權利角色,孩子就會產生,“我就不認同你,我故意不認同你,凡是你贊成的我都反對,凡是你反對的我都去做。”
像這種認同,其實孩子和孩子之間也會發生。
比如幾個小孩兒在一起玩,你會發現有些小孩兒就開始向其中一個孩子發生認同,開始模仿那孩子說話的方式、說話的動作,還有他的語言習慣。說明這些孩子認為那個孩子要更了不起一些,他代表了一種強勢的文化屬性。
在社會生活中也出現這樣的現象。
一般來說,社會階層的下層會向上面一層產生認同現象。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認同,所以你們就能看到好多廣告故意的,比如向社會底層,或者向社會中層來推銷上一個階層的某一些東西,來作為一個吸引他們的元素。
比如你可以看到很多房子都寫什么皇家什么的,都用的是上個階層的東西來吸引大家。
這就說明在社會階層中人們也會不自覺認同比你高一些社會階層人的文化愛好等等一些取向。
小明語錄:
站在太空之上看我們,大概就如沙粒一般的渺小吧,但渺小不該成為自我放逐的理由,夢想是不分大小的,值得一生追求。
(未完待續)
來自互聯網公眾號:心伙伴(發布者會員賬號: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