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圓桌、一個大屏,借用新技術手段聯動,中歐兩地會展業跨地域共同探討產業經濟發展的新機遇,這樣的新模式也傳遞出了會展新動向的訊號。
9月18日,第四屆中歐國際會展業合作圓桌會在成都舉行,數字化會展、綠色會展、會展業跨界發展成為現場的高頻熱詞,線上會展能否取代線下會展?從量變到質變,會展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在哪里?“數字化、智慧化趨勢,但線上不會完全替代線下。”在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袁再青看來,這恰恰是中歐兩地會展企業可以把握的新機遇,甚至中歐會展城市之間的合作空間潛力巨大。
或許正因如此,在圓桌會期間達成了《中歐會展業合作成都共識》,將在會展合作上開擴新賽道探尋綠色新發展、開展新模式融合數字化技術、開創增長點攜手跨界新合作、開闊思路助力地方會展新發展,進而突破會展業發展壁壘,深挖會展業發展新亮點,重構會展新動能。
第四次中歐國際會展業合作圓桌會
釋放出了這些新機遇
自2018年起,中歐國際會展業合作圓桌會已是第四次在蓉舉辦,不斷促進成都會展產業能級提升,數據或許可以比較直觀地說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今年前8月,全市共舉辦重大會展活動528場,同比增長44.3%,會展業總收入730.9億元,同比增長33%。
這一系列的數據,也讓中歐兩地會展企業看到了新的機遇。
“中國的會展業可以說是在與歐洲伙伴的學習、借鑒、合作,包括競爭當中逐步發展和繁榮起來的,近年來中國會展經濟的高速增長,也為歐洲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袁再青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以正在成都召開的第十八屆西博會以及主體活動歐洽會為例,來詮釋中國會展業的機遇。
在他看來,成都的交通、市政、酒店、展會場館、會議中心等各硬件設施,以及會展軟件服務政策和會展業疫情防控經驗,在世界各國也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全球疫情影響下,袁再青認為中歐會展業在數字化、智慧化發展上可以互相借鑒交流,甚至可以通過歐洽會這一平臺在中歐會展城市間實現會展標準、會展金融、會展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
而在ICCA首席執行官森希爾看來,在后疫情時代,中歐需要利用新的技術、新的會展模式來促進會展業的發展,而通過中歐國際會展業合作圓桌會,搭建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也更凸顯出數字化技術是會展業發展的挑戰,也是實現發展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這也是本次圓桌會議的宗旨。 “圓桌會不僅僅鎖定兩地的互聯,而我們更關注還有探討中歐會展業共同應對疫情影響,如何通過跨界融合,推動中歐會展業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展經濟合作對中歐深化各領域合作作用與意義重大,成都作為中國距離歐洲最近的特大城市,具有天然優勢。“正在聚焦高端會展企業要素集聚,成都在不斷提高會展要素資源配置能力,推進會展業不斷創新發展。”
從量變走向質變
成都會展業如何開擴新賽道?
正如袁再青所說,經濟全球化、數字全球化不斷發展進步,對目前仍主要依賴線下要素聚集、人流聚集的會展行業,既是大變革的時代,也是大發展的時代。
因而,本屆圓桌會上,會展業會有哪些改變、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挑戰和機遇是否把握等問題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也促成了多個方面的“共識”。例如,開擴新賽道探尋綠色新發展,將致力于加強碳中和綠色經濟領域合作,轉變原有發展形式,走低碳環保會展;開展新模式融合數字化技術,將深度挖掘線上會展業發展新亮點新特點,推動會展數字化建設等。
在會展新賽道,成都該如何從量變走向質變?“成都的展會產業將迎來在質上更大的提升。”北京華凱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鋒對這一觀點的肯定,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在會展行業從業中的長期觀察,“就國外反饋而言,大家對成都的認知、對成都的喜歡和在成都辦展籌會的意愿越來越強;在國內來看,無論是會議主辦亦或是展覽落地,企業總是積極的在成都尋找商機,并且政府也在主動釋放機會、傳遞信息,形成了一種’雙向奔赴’的局面”。
“在談到數字化的業務,雖然以前也有不少擁抱互聯網的呼聲,但是疫情才讓會展行業真正意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慶新的觀點,也是現場不少人對跨界融入互聯網領域的感受。在李慶新看來,轉型需要勇敢“走出去”,作為展會主辦機構還是要和專業的互聯網公司合作,把各自優勢進行整合,行業進化的速度才會更快。
“展望未來發展,成都將搶抓全球會展格局加速演變及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提高會展產業集聚度,全面帶動城市發展能級,加大新賽道體系促建力度,全面促進全球優質會展資源要素聚集、國際頭部會展企業云集、國際貿易采購流量匯集,建設成為全球會展目的地城市和世界會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在圓桌會議期間,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的這份“邀請函”,不僅傳遞出希望各方加強與成都會展領域的全方位合作的訊息,更是在會展新賽道上的路線圖。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