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句很多人都能耳熟能詳的詩句來自于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或許道出了很多事物的本質,在這個嘈雜浮躁的社會里,那些表象的事物衡量標準和尺度往往不及其內部本質來的重要。當然,對應到我們建筑領域內,其實也可以適時地反映出某些問題。
一個建筑作品很多時候人們常常忽略其背后的來源及空間本質,反而常常會因為建筑是由某個大師設計的而產生盲目崇拜,大師設計的東西就是好的觀念總是在大家的心里根深蒂固。但殊不知這首詩還有后面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面對占據大多數的普通人,住宅空間是大家常見的較為可以自己掌控和把握的建筑尺度下的空間,對于這樣的家居空間,我們不應該總是試圖創造出某種超脫的靈性空間,而應該以一種實際使用者的角度來衡量住宅的舒適性和空間體驗。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小尺度的度假住宅,看看它是如何在不到200㎡的面積下,打造出一個舒適愜意的家居空間的。
該項目位于拉脫維亞,這是一個用于度假的居所,坐落在國家公園的一片僻靜的場地內,從鳥瞰圖也可以看到,周圍被一片綠油油的樹林所環繞。整個建筑是一個單層體量,延伸出的露臺讓其看起來像一個涼亭。建筑由一大一小兩個體量所組成,中間形成一個袋口庭院空間,小體量是一個停車庫,它被覆蓋在其上方的階梯式花園所遮擋。
這個位于國家公園內的基地,常常出現動物的蹤跡,相比較于其周圍沒有什么住宅區的特點,動物出現的頻次甚至比人還要多。可見這里是一個多么寂靜的場所,對于用于度假的功能屬性來說,實在是得天獨厚的場地條件了。
建筑的布局靈感來源于拉脫維亞當地的古老農莊,一個主屋和附屬建筑通過庭院所聯系起來。作為生活居住的主要區域自然就成了主體量,而車庫作為輔助性功能空間,自然就成為了副體量。兩者呈一個90°角布置,通過金屬結構搭建而出的露臺空間連接,兩者之間的區域形成庭院空間。建筑的主入口得穿過露臺,通過主體外部的室外平臺才能到達。
主體量一分為二,一邊是臥室區,一邊是生活起居空間,建筑入口就在兩者之間的位置上。進入后往右來到一個開放的大空間內,廚房、餐廳和客廳在這里共處,三個方向的落地玻璃窗讓這里與室外的美麗景觀產生視覺上的聯系和享受。一個懸挑式的壁爐從屋頂落下,成為客廳的視覺焦點。圍繞著生活起居空間往外延伸的寬敞露臺,是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過渡性空間,無論是陽光還是自然風,都可以絲滑的過渡于彼此之間。正如徐志摩先生的那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樣輕松的度假型空間,就是需要這樣潤物細無聲的空間質感。
建筑的主體量主要都是用的金屬結構和木材質飾面,基于住宅的度假性質,功能上沒有過多的復雜,公共空間的生活起居區域和私密的臥室區域,臥室共有三間,彼此沿著建筑體量的長邊依次展開,相互緊挨著,一間臥室配備了獨立衛生間,居于走廊的盡頭,而兩間次臥則共用公共衛生間。
像這樣充滿了詩意的度假住宅,你喜歡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告訴我你最真實的想法!
項目信息
Size of home: 181.52 m2
Team: Zane Tetere-Sulce, Jelena Ozolina-Jelisejeva, Beatrise Dzerve, Zane Araja
Brands: Focus Fireplaces, Ferm Living, NORR11, Herzbach, DCW editions, lett
Collaborators:Landscape architects: Landshape
Delta Construction:Carpenter – Uldis Cep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