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新消費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各大產業紛紛加速線上化進程、國貨品牌流行,“潛力玩家”如雨后春筍。在“新渠道”的賦能下,國貨品牌應該如何“玩”出花樣?直播電商之路又該如何前行?
中國電商市場在經歷了二十年深度發展之后,已不可避免地成長為傳統產業,目前正處于由2.0版本轉型升級至3.0版本的時刻(1.0版本為PC時代;2.0版本為移動時代;3.0版本為直播時代)。一言以蔽之,中國電商市場已然迎來了觀念變革與范式轉換的臨界點。
電商領域的范式轉換與觀念變革,簡單來講,主要針對電商三要素——人、貨、場。本文從貨、場和人三方面入手,解構電商業態迭代的內部肌理。
過去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解決了購物的地域、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高效解決了人與貨的需求匹配問題。再通過支付、信用體系的搭建,解決了信用問題。隨著商家與用戶不斷增長,平臺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流量獲取越來越難,從平臺到商家都開始試圖去尋找新流量。在這個階段,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也快速發展,到18年拼多多上市,社交電商模式走向了高潮。
某種程度上說,無論是社交電商還是直播電商,本質上都是電商平臺、商家在流量困境之下,試圖擴寬流量獲取場景,提升轉化與復購的一種轉型與升級。2018年,雙11頭部KOL李佳琪和薇婭秀出的戰績,點燃了直播帶貨的高潮。
直播電商經歷四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平臺的標配,無論是主播類別與帶貨品種都已經多元化。而梳理它的發展階段,大京全球供應鏈發現:從一開始,直播帶貨就是一場流量的競爭。
平臺圍繞流量的爭奪,首先需要擁有足夠多的頭部帶貨KOL與主播,這導致大量MCN機構的誕生。在這個階段,行業的競爭重點在于MCN機構與主播資源,而MCN機構具備主播孵化、推廣能力,這些MCN機構致力于培養主播成為平臺流量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明星、直播平臺主播和短視頻網紅是MCN重點關注和培養的KOL,這也推動MCN機構對電商布局的加碼。
隨著大量KOL和供應鏈服務商的加入,直播電商的主播生態逐步走入成熟,基于KOL與主播的競爭告一段落,流量格局逐步固化,行業消費需求的升級,市場競爭走入了圍繞“人”、貨、場以及背后的直播電商供應鏈打造的精細化運作階段。
一方面電商中KOL需要借助助于數據服務商來分析消費者偏好,反饋給制造商,確定生產數量或者產品形態,拿到更低的價格,這樣既能確保庫存消化,又要快速滿足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訴求。
這背后本質是一種選品與供應鏈能力,它不斷縮短了從生產制造到消費者的路徑。自此,直播電商從流量的競爭進化到供應鏈能力比拼。
何謂直播電商供應鏈?
簡單來說,供應鏈是確保整個直播帶貨流量變現、業務銷售、直播過程的體驗物流與售后等一系列過程能夠相對完美、順利推進的大后方與大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