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幾天你發現另一半突然變得冷淡起來,又或者心情不太好,而你又實在想不出有什么事情會惹TA生氣,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成為了電商造節的“受害者”。
在剛過去的“912”,普通人想到的是一個平常且美好的周日,然而經過平臺和商家們的包裝,這個數字諧音和“就要愛”有那么一點想象的日子,就搖身成為了向另一半表達愛意的“示愛節”。而你,又是否給另一半送上禮物了呢?
01
有節日,自然要大張旗鼓地慶祝,沒節日了?那就造一個出來。
近年來,以天貓、京東、蘇寧、拼多多等為代表的電商頭部平臺,以及由快手、抖音組成的新興短視頻平臺勢力,共同掀起了一場造節的熱潮,甚至還有“內卷”的趨勢。持續10-20天的促銷周期、聯合某電視臺打造一個大型晚會、數十位網紅明星組成的直播帶貨矩陣,再以一份各家歡喜的戰報作為尾聲……不難發現,類似的流程可以套用到“6·18”、“雙11”等各種節日,而不顯得違和。
也許當初創造出“光棍節”的四位大學生怎么也沒想到,雙“11”最后會變成了天貓的主場。而除了“618”,“雙11”兩位電商屆的“前輩”,以及像“母親節”、“父親節”等世界公認通用的節日外,有以“諧音梗”為內涵的節日,比如上面提到的“1212要愛要愛節”、“927吃貨節”“912示愛節”、“520情人節”、;有對電商有特殊含義的日子,比如“818”、“616”;緊跟季節變化的,“夏日清涼節”、“秋天裝修季”;還有各種就是任性就是玩的蝴蝶節、托馬斯總動員節、跑步節、玩具節……突出一個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根據網上相關調查顯示,中國在電商領域的節日已經超過100個,換言之,我們一年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過著大大小小不同的“節日”,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節日將會越來越多。
02
天天過節是好事,然而如果是天天過“劫”,一字之差,效果天差地別。越來越頻繁的電商節日,難免讓消費者感到審美疲勞,而那堪比高數難度的優惠計算方式,更是讓不少消費者直呼“累覺不愛”。
在今年的“618”年中大促中,商家們早在5月24日提前大半個月就啟動了年中購物節,而且為了方便消費者“剁手”,繁瑣的購物規則也重回簡單化,沒有套路。然而,即便如此,對于今年的“618”,不少消費者缺乏熱情,甚至是興趣全無。在618過后,除了作為主場“東道主”的京東公布了戰績外,不少平臺只公布了增長比例,而在品牌方面,像過去那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地吆喝戰績的也少了不少,有業內人士向西柚表示,可能并非是品牌錯過宣傳機會,而是銷售成績實在不理想。
作為歷來大促最受關注的品類之一,家電的表現也稱不上有多好。雖然個別品類如空調、干衣機、個護小家電呈現增長趨勢,據奧維云網統計數據顯示,25周(6.14-6.20)全品類家電合計線上銷額同比雖然略有增長,但銷量同比下降了17.22%;而在線下市場,傳統大家電冰箱、洗衣機、彩電銷量均同比下滑,廚房家電下跌幅度更是明顯。對此,有行業人士分析,除了原材料上漲造成的影響外,消費力被過度透支,活動折扣有限也是影響銷量的重要原因。
03
=每年的6-9月間,是規定的休漁期,以此來保證海洋水產資源可以正常繁殖。而越來越多的促銷節日,商家似乎正在“涸澤而漁”。
而這其實也相當矛盾,友商降價了,搞活動了,自己也得跟上,不然就要被拋下的危機。而在品牌方面,像不少頂著庫存壓力的家電企業,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賣出去一件是一件,自然也顧不了那么多;然而,經過十幾年磨煉的消費者們也不傻,節日狂歡背后的數字游戲,近幾年也已經被曝光得七七八八,此外,去年被疫情壓抑的“報復性消費”紅利而隨著時間逐漸褪去,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消費,低價不再是他們關注的唯一對象,產品質量、服務品質、個性化需求正愈來愈受到重視。
“過猶不及”、“揠苗助長”、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悟出了這些道理。留給平臺和商家們真正的“節日”,也許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