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無云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歲月流轉間,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就要到來。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文化積淀深厚,節俗豐富。中秋節所蘊含的人文理念,體現著對自然、生命、家國情懷的認知與追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東京夢華錄》中就曾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發展到今天,吃月餅也已經成為了我國南北各地團圓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也曾贊美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明代《西湖游覽志會》則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人們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在享受美味同時,也傳承了傳統文化。
“互聯網+中秋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活力。兼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等特點,互聯網和傳統文化越來越水乳交融,中秋節與“互聯網 ”就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比如,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購物節上,陶陶居聯合天貓研發“黑科技”音樂月餅盒就引來了人們的強烈關注。邊聽粵曲小調,邊嘗廣式月餅,傳統文化因互聯網更加生動、豐富、親民,互聯網因傳統文化更加文明、理性、有序。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借助淘寶等電商平臺,傳統文化正在煥發時代活力。可以肯定,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14億多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將更加濃郁。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隨著時代發展,互聯網越來越與傳統節日融合在了一起。借助“互聯網 ”,中秋節已經變得更有味道,傳統文化也隨之更有生命力,中華文化也因之更具靈氣。“互聯網”出了傳統節日的新活力,也推動著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創新和發展。(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