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宇宙中是孤獨的嗎?對于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會給出否定的答案,畢竟宇宙那么大,如果要說只有地球這一顆星球上存在著生命,那幾乎是沒有人愿意相信的。實際上,科學界對地外生命的存在也是普遍持樂觀態度,并且一直有科學家在致力于與尋找地外生命相關的研究工作。
人類并不孤獨?新的研究表明,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生命
2021年9月15日,一個名為“MAPS”(全稱為“Molecules with ALMA at Planet-forming Scales”)的研究項目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發表的20篇系列論文表明,在對五個“原行星盤”的研究工作中,天文學家找到重要線索,并據此推測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生命,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是怎么回事。
宇宙中的恒星都是誕生于原始星云的引力坍縮,在一顆恒星誕生之后,星云的剩余物質就會圍繞著恒星形成一個盤狀結構,這就被稱為“原行星盤”,恒星的行星系統就是在這里形成。
“原行星盤”主要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其半徑可以高達數百甚至是上千天文單位,相對于體積小、又不發光的系外行星而言,“原行星盤”更加容易觀測,在過去的日子里,天文學家已經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多個“原行星盤”。
“MAPS”項目研究的五個“原行星盤”分別是“GM Aur”、“AS 209”、“HD 163296”、“MWC 480”以及“IM Lup”,它們都位于距離地球300至500光年的范圍之內,并且都顯示出了內部正在進行的行星形成的跡象,不出意外的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原行星盤”中就會形成新的行星。
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天文學家就能夠獲取到足夠的觀測數據,進而分析出構成行星的物質的分布和化學成分,而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在“原行星盤”尋找形成生命所必需的“前體分子”,對此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這種物質就是介于簡單的有機物和復雜的有機物之間的“較為復雜的有機物”。
研究結果表明,在這些“原行星盤”中,除了“IM Lup”之外,其它四個都存在著形成生命所必需的“前體分子”,它們分別是氰基乙炔 (HC3N)、乙腈 (CH3CN) 以及環丙烯(c-C3H2),更重要的是,這些物質的豐度比預期的數值高出了10至100倍,并且都與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根據行星演化模型,這些“原行星盤”中的生命所必需的“前體分子”大多存在于小行星和彗星形成的區域(上圖中的虛線圓圈),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日子里,在這里形成的小行星和彗星就可能會將這些物質轉移到新形成的行星上,而假如新形成的巖石行星正好位于宜居帶中,那么生命就可能在此誕生。
實際上,地球也是形成于當初圍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而地球上最初的那些具有較為復雜結構的有機物,很可能就是小行星和彗星帶來的,也就是說,這項研究找到了一個關于地外生命的重要線索,那就是在地球上孕育生命所需的條件,也可以存在于其它恒星的周圍。
想象一下,既然在距離地球300至500光年的之內的五個“原行星盤”中,就有四個在未來可能會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那就表明了這種情況至少在銀河系里的眾多“原行星盤”中很常見。
進一步想,銀河系中存在著數以千億計的恒星,幾乎每顆恒星都有自己的行星,而幾乎每顆行星都是形成于“原行星盤”,據此就可以推測出,銀河系中可能存在著大量的可以孕育出生命的行星,換句話來講就是,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生命,或許人類在宇宙中并不孤獨。
結語
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天文學家基于觀測數據所給出的合理推測,并不是科學界給出的結論,退一步講,即使銀河系真的存在著大量的地外生命,也不一定就會演化出大量的智慧生命,就比如說在我們地球上,生命也是經歷了至少38億年的時間才演化出人類,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偶然事件。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里,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