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了一個小孩兒,加了很多“寶媽群”,抱著時不時去討論一下孩子生長發育狀況的心情加入的,但最近很想退出了,“寶媽群”里面的負面信息太多了,大多數討論的都不是孩子,而是離婚。
這種狀況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事例,我以前實習的一家醫院,一個醫生的妻子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后自殺了,而一直以來,他們夫妻和睦,在醫院傳為佳話。
一個可怕的病癥浮現在我腦中——產后抑郁癥。
產后抑郁的發生概率并不低。
國外的數據顯示,每年大約有10%到15%的新手媽媽,不幸罹患產后抑郁癥。
而我國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各個文獻統計不一,但據我從寶媽群觀察的結果來看,發病率也是很高的。
產后抑郁的寶媽,就在我們的身邊。
圖片自: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21年9月第36卷第18期《2014-2019 年國內產后抑郁研究現狀》,作者閆盼盼,徐繼紅
產后抑郁癥有多可怕?
對產婦來說,整天悶悶不樂,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做事的精力也下降了,經常失眠、焦慮、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甚至有了自殺的想法或傾向。
對家庭來說,整天懷疑老公、婆婆對自己不好,懷疑老公出軌,影響家庭和諧。
對孩子來說,會出現傷害嬰兒的強迫觀念,有時候會傷害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害怕傷害自己的孩子,而避免和孩子接觸。
為什么會出現產后抑郁癥呢?
寶媽的身體狀況和心理因素
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媽媽,總是在擔心。
年齡小的新手媽媽,缺少分娩和育兒經驗,有時候很難適應媽媽這個角色。
年齡偏大的媽媽,機體條件逐漸變差,擔心各種產后并發癥,造成心理壓力增大。
而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媽媽,總是在擔心孩子的生長發育,母乳過多也擔心,母乳不足也擔心。
家庭社會因素
家庭關系僵硬、冷淡,婆媳關系緊張,甚至老公出軌,都會使寶媽積聚不良的情緒,誘發產生產后抑郁。
家庭收入情況也是誘發產后抑郁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低是產婦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
產后寶媽與社會角色脫節,總是感覺“被孤立”。
孩子相關的因素
孩子的性別與寶媽和家庭的期望不一致
孩子的身體狀況較差
都是誘發產后抑郁的重要因素
以下內容來自:[英]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M].中信出版集團,2020.08
以下是葆拉罹患產后抑郁癥的經歷:
我確信瑞奇一定有什么問題,因為他哭得很厲害。我帶他去看全科醫生,但醫生找不出任何問題。這讓我感覺更糟了,我為“帶他去看醫生”這件事感到羞愧。
我開始覺得瑞奇沒有我可以過得更好。我甚至無法給他喂奶,因為乳頭痛得要命,感覺好像有針穿過似的。用奶瓶喂他讓我覺得自己更像個失敗者。
瑞奇十二周大時,情形變得非常嚴重,我整個人崩潰了,丈夫和哥哥都發現我照顧不了孩子,他們再也不相信我說我“很好”。我不得不承認我很想死,想逃走。我從來不曾感覺那么糟,那么凄慘,那么沮喪。那種感覺比做媽媽還令人難以招架,一團愁云慘霧籠罩著我。
而且這種情況對我的丈夫來說也很辛苦,因為他必須承擔大部分的育兒工作。他雖然不像我一樣陷入抑郁,但他也覺得疲于應對,當然就更沒時間顧及我的感受及其他一切。他要求我去看心理醫生,接受治療,當時我感到很生氣,好像自己被他一把推開了。他和孩子才是一家人,我是被拋棄的人。
如今回顧那段時期,感覺很不真實,因為那時我真的打算自我了斷。我覺得我死了對大家都好。我是真的打算照計劃進行,但我想先嘗試一下心理治療。治療師叫我回想我的童年,我不記得了,就去問家人。表姐告訴我,我三個月大時,父母把我托付給阿姨及保姆照顧,接著就出國一個月。我問父母為什么這樣做,我父親說,當時他們很厭倦整天和孩子膩在一起的生活,需要休息一下。我母親告訴我,他們回國后,發現我不認得她了,她很生氣。她說那些話的語氣,好像還在生我的氣似的。
我覺得很難過,原來在我小時候,他們并不喜歡我,我也為他們丟下我出國而感到生氣。我終于明白為什么瑞奇對我來說像個陌生人——因為我對我的母親來說也像陌生人。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我覺得我丈夫和瑞奇才是一家人,而我被拋棄了,因為我在襁褓時期真的被拋棄了。我開始心想:“難怪我覺得我無法做好媽媽,因為我父母也沒做到。”
以上內容來自:[英]菲利帕·佩里.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M].中信出版集團,2020.08
疑似有了產后抑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丈夫、父母等家庭成員,不要只關心剛出生的孩子,應該多關心產婦,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不要刺激寶媽。
我個人感覺,寶媽一定要給自己找個事情做,要么早點回去上班,要么趁著休產假,學學廚藝、手藝之類的,不能整天活在孩子、老公的世界里,有了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可以多運動運動,多走出去曬曬太陽,一來可以幫助恢復身材,二來運動可以釋放快樂因子,幫助自己高興起來。
如果產后抑郁較為嚴重,可以去正規醫院做產后支持性的心理治療,必要的時候,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抑郁藥物治療。
我自己的感覺,還是應該少看“寶媽群”,少和“心情不好”的人接觸,多和陽光、積極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