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一句老話兒:“樹老怕枯,人老怕孤”。意思就是樹長的年歲長了以后,就會害怕干枯死亡,而人老了以后,會害怕孤獨,空落落的屋子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身影,害怕自己去世之后,無人知曉。
中國有一傳統是關于老人晚年生活的,即兒孫繞膝,家庭和睦。但是現在的老人,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晚年生活通常都只有老兩口,如果老伴兒先走了,仍然只有自己一個人生活。為什么老人害怕孤獨,但依舊只是自己獨自生活呢?
1.家里孩子都在外務工和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上班工作,養家糊口,很多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早已不是務農,而很多在外務工的家庭,都會把孩子帶到當地去上學,家里就留下了父母。
他們不想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嗎?不,他們也想這樣做,但是生活的壓力不允許。很多人出門打工掙的錢都才勉強養活自己,而且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比較高,壓力比較大,很多家庭都承受不起這樣的壓力。
現在的農村獨生子女還是比較少的,差不多都是兩個孩子以上。再加上還有老人,很多農村的家庭都很難承受這樣的壓力。所以一般老人還有孩子都會被留在了農村。
2.老人故土難離。
很多年輕人在外混得不錯以后,想要把老人接到身邊去照顧,但是很多農村的老人面對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難以割舍,他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天勤勤懇懇的下地干活,收獲自己親手栽下的農作物。
中國人的傳統講究落葉歸根,特別是老齡人,相比和子女在外生活,他們更愿意呆在家里。
3.生活方式的改變不適應。
農村的老人一生操勞,一年四季都有事可做,去了城里以后,他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習慣性地早起以后,看著孩子們匆匆忙忙地上班,因為城里鄰里關系一般,人情味也不濃,不像農村見誰都可以聊幾句,他們每天可能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
為啥現在的很多人結婚以后寧可出去租房也不會愿意和父母住呢?主要就是兩代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不同,覺得比較難接受。同理,農村的老人去了城里后,他們不適應的只會更多。
就算他們去小區里溜達溜達,受很多因素影響,他們大多也聊不到一起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想要重新融入一個圈子是很難的。
4.沒有被重視。
人活著肯定是要證明自己有一定價值的,最簡單的就是要有被需要。很多老人為什么會和子女斤斤計較呢?很多人都說家和萬事興,但老人他們做的一些事情他們也知道不對,但為啥還是要去做?歸根結底就是找存在感,人們不也經常說老人是老小孩嘛。
只有被需要了才會感到心理的滿足,覺得自己對家人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很多老人去了城里以后,家人覺得不用背朝黃土的干活,對老人來說就是安享晚年了,往往忽略了老人精神和心靈的需求。
年輕人忙著為生活奔波,小孩子忙著上學,能和老人交流的有限,一天到晚屋子里只有老人自己,串門都找不到地方,每天也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做,這讓很多老人覺得自己沒有被需要,時間一長,很多老人就想回農村老家生活了。
5.結語
農村老人害怕孤獨但依舊獨居的主要原因還是子女長期在外打工,沒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而有能力接父母到身邊的,老人又因為其它原因,不愿意留在城市,寧愿獨自回家生活,這些都是造成了空巢老人現象突出的原因所在。
對于農村的空巢老人現象,你覺得還有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