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全職媽媽,一個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全職媽媽。拒絕焦慮,拒絕“內卷”,輕松育兒,理性對待婚姻生活,寬容應對婆媳關系,希望我的一些觀點能夠讓你豁然開朗,能夠帶給你正能量,解決你的現實問題。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每個寶寶都有每個寶寶的特點,但是所有寶寶都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
不要指望著寶寶“與眾不同”,寶寶的發育“隨大流”才是最歡喜的事情。一旦寶寶的發育有異于周圍其他的寶寶,家長不應該歡喜,而是應該警惕。
只是,身邊很多家長正好相反,孩子久久不能開口說話,他們會說“貴人語遲”,孩子走路太早,他們說孩子發育好,孩子站立的時間早,他們會覺得寶寶可能是個運動健兒。
家里一個親戚的孫女8個月就能站了,9個月就能走了,現如今上小學了,走路到不順暢了,腿型明顯呈現“O”型。
寶寶站立、行走,還是“隨大流”,不要提前訓練寶寶的站立、行走。
寶寶什么時候才能站立?
正常情況下,寶寶9個月以后開始練習站立,沒有必要太早訓練寶寶站立,寶寶越小,骨骼越柔軟,過早訓練寶寶站立,容易影響寶寶的腿部發育。
不過寶寶到底什么時候才能站立,還是要根據寶寶的個人特點和表現。
如果寶寶有三個表現,說明是時候訓練寶寶站立了:
有的寶寶腿部肌肉很結實,一蹬腿就能看到大塊的肌肉呈現出來,這樣的寶寶站立時間比較早。
有的寶寶兩條腿很瘦,根本看不到肌肉,在寶寶肌肉沒有發育前,不要訓練寶寶站立。
沒有肌肉保護下,強行訓練寶寶站立,直接影響的就是寶寶腿部的發育,容易形成“0”型腿。
養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從孩子的成長和發育,關于孩子身體發育是如此,關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同樣是如此。
正確的養育方法是,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進行約束和引導,而不是以家長為中心,來放縱孩子。
寶寶的腿部發育到一定的階段,大腦發育到一定的階段之后,會有一種想要站立的趨勢,這個時候才去有目的訓練寶寶站立行走。
其實想要達到這種自然養育的狀態,前期就把寶寶放到圍欄里養,到了一定的月齡,他們會有一種想要扒著欄桿站立的趨勢。
寶寶站立應該是在爬行之后,在最初學習爬行的時候,寶寶還不能站立。
不要忽視寶寶爬行這個過程,這是個手腳、大腦和身體共同工作的過程,缺一不可。
寶寶學會爬行,意味著身體協調能力大大提升,大腦發育更上一層樓,而每天練習爬行,又能夠起到加強和訓練的作用。
先爬后走,是正確的流程,這樣寶寶的身體平衡能力會比較好,如果沒有學會爬行,先學習走路,寶寶的平衡力就相對弱一些。
過早站立、行走,對寶寶的成長發育不利
小區里有個寶寶,9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滿自己獨立行走了,這個媽媽也是心真大,寶寶9個月最初走路的時候,她就一手看手機,一手拎著寶寶,寶寶求抱抱,媽媽都要呵斥寶寶自己走路。
小寶寶的兩條腿早早就成了羅圈腿,另外這個小寶的平衡力也是真差。
小區里有個滑梯,通常這個小寶去玩滑梯,其他家長都不讓自己家的寶寶玩,因為他走路跌跌撞撞,很容易摔倒,即便是到了一歲半以后,也是如此。
并且因為身體行動能力差,但是大腦一天天發育,孩子越來越不老實,總是上跳下竄的,經常受傷,最厲害的一次,額頭上劃破了,頭頂上包扎著繃帶,持續了好久。
這個家庭是小區里的租戶,去年年底搬走了,那個時候男孩頭上還帶著繃帶,已經兩歲多了。
與其說是媽媽不夠負責,不如說是媽媽讓寶寶太早走路了。
小區里像這個媽媽一樣的家長有很多,只顧著在一邊聊天,讓孩子隨便玩耍,但是像這個孩子一樣,平衡力差到經常跌倒的孩子幾乎沒有。
孩子站立、行走需要的平衡力,除了跟身體素質有關系外,還跟大腦有關系。身體素質和大腦沒有發育到一定的水準的時候,還是不要“拔苗助長”,提前訓練孩子的站立、行走,真的會傷害孩子。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