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陣子,客服妹子發來一個茶友提問,關于泡茶的。
茶友如是說:
“我在某品牌看到同樣是銀針,它們用的克數是不一樣的,老的寫著5克泡,新的寫8克泡,難道新茶要量多才能泡好喝,不應該吧? ”
“還有同樣是壽眉餅,年份不同,一款寫用5克,一款寫用8克,都讓我繞糊涂了?!?/p>
“我還看到寫,銀針沖泡即沖即倒,白牡丹要溫潤泡5秒?!?/p>
那位茶友提供的一手素材,讓團隊的姑娘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起來。
不得不說,那位茶友遇到的茶掌柜,邏輯很混亂。
至少在沖泡白茶時,完全沒有章法。
試問,同樣是白毫銀針,為什么新茶反而要加大投茶量?
難不成,他這是在“內涵”。
認為新茶內質比不過老茶?擔心投茶量少了,茶味易淡,所以需要加大投茶量?
聊到這里,李麻花在一旁補了一刀,言簡意賅道——內質不夠,克數來湊!
《2》
論泡茶,說易也易,說難也難。
泡茶容易的地方,在于它僅需投茶,注水即可,一看就會。
但難就難在,泡好一款茶,完美展現出茶味美妙,大有學問。
如何才能將白茶泡好喝?
歷來村姑陳提倡這樣的“三原則”。
即,茶水比例適中,泡茶水溫要沸,出湯速度要快。
泡茶“三原則”里包含的具體內容,經常細看小陳茶事文章的讀者們,想必已經爛熟于心。
蓋碗沖泡白茶,操作并不復雜。
標準容量110毫升白瓷蓋碗,投茶5克,注水接近碗沿。
如此茶水比例,剛好達到適中狀態,不多不少。
泡白茶時,不管是散茶餅茶,新茶老茶,清一色都適用這樣的投茶比例。
在泡茶水溫上,道理更是簡單。
高溫沸水沖泡,更能激發出一款好茶的無限潛力。
沸水泡茶,茶香更馥郁,茶味更飽滿。
一旦水溫不足,換成溫水泡茶,茶味釋放會立馬遜色不少!
最后,在浸泡時間上,很多守舊的茶客,堅持茶味要多悶一會,悶濃了才有滋味。
然,本著“喝好茶”的出發點,濃淡適中才是一杯好茶最美的一面。
濃茶滋味重口,多飲無益。
蓋碗泡白茶時,倒出茶湯的速度應堅持“先快后慢”。
前五、六左右沖泡,往蓋碗內注入沸水后,立即倒出茶湯。
而后幾沖繼續泡茶時,因茶味被消耗不少,應根據具體茶味表現,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不過回到開頭,那位茶友提的一連串問題,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則陰陽怪氣留言:
“一個好的泡茶人會根據不同茶葉的特點選擇沖泡方式、沖泡時間和水溫!”
對方藏著的潛臺詞是,什么泡茶“三原則”,你們介紹的泡茶方法太一刀切,根本不嚴謹。
粗略看去,這番站在道德制高點的話術,聽起來頗有幾分道理。
但是稍微平靜心態,沉著思考一番,卻能看出這番話的背后“大有深意”。
真相很殘酷。
那些所謂泡茶應當“因茶而異”的說法,十之八九是為了掩飾劣質茶的缺陷!
《3》
茶葉的品質,有三六九等之分。
不同的茶葉,要采用不同的泡法。
這樣的說法,毫無爭議。
但在介紹不同的茶分別適用哪些沖泡方式前,不妨再重溫一遍。
劣質茶和優質茶,到底差在了哪里?
高端、優質、頂級的茶葉,茶樹產區環境優秀,制茶工藝精湛,倉儲方式規范,色香味俱優。
而劣質茶則反之。
首先,在鮮味物質上。
優質白茶,產自高山,云霧多,漫射光柔和,云霧豐富,土壤通透且含養分高。
在茶樹嫰梢芽葉上,會積累包括茶氨酸、天冬氨酸、絲氨酸在內的“鮮”味物質。
上好的原料,佐之精湛的工藝,能讓白茶成品鮮爽無比,鮮香醇爽本色盡顯。
而劣質茶,大多產區糟糕,工藝粗糙,養分含量少,毫無可圈可點之處。
其次,在苦澀物質上。
優質茶的原料內,包括茶氨酸、可溶性糖、膠質物等養分風味含量豐富,而苦澀物質含量極少。
在加工到位的前提下,茶湯入口鮮醇順滑,湯感醇厚,回甘生津,喉間帶有沁涼舒適感。
相反,劣質茶容易存在苦味重,澀感重,茶水入口澀麻,苦味在舌面難以消散等弊端。
最后,在芳香物質上。
好茶的香氣物質積累更豐富,高山白茶的毫香、花香、竹林香、粽葉香等,香型多變,尤為動人。
而劣質茶,受限于糟糕的產區、工藝、存茶條件,先天茶香物質含量有限就算了,還有可能存在不少雜味物質。
比如說,悶味、酸味、倉味、渥堆味、灰塵味等。
聞起來,讓人頗為不適!
既然兩方先天差距甚遠,在沖泡時又有哪些講究呢?
下面,結合前文內容,正式進入重頭戲。
《4》
沖泡不同的白茶,需要用不同的投茶量?
這有一定道理。
內質豐沛,茶味物質豐富的優質茶,投茶量講究適中。
蓋碗泡茶時,沿用1:20左右的茶水比例即可。 即110毫升蓋碗,投茶5克。
當然,如果是茶味表現格外突出的優質老白茶,大可選擇“凡爾賽”一點,將干茶減少0.5-1克,泡出來的茶湯風骨不減!
而先天茶味積累匱乏,后期加工不當,存茶馬虎,茶味大量被破壞的劣質茶。
在泡茶時,茶味釋放捉襟見肘。
若是繼續用5克茶量,泡出來的茶味極度寡淡。
一喝,就立馬暴露出缺點。
于是乎,內質不足,數量來湊。
唯有增加投茶量,才能彌補劣質茶的滋味淡、不耐泡的缺陷!
就像開篇那位茶友遇到的情況。
在泡茶時,據商家介紹,老白茶的投茶量可以用5克,但新茶一定要“下猛藥”,增加要8克,甚至更多用量。
這背后,顯然是在心虛自家茶葉內質不足!
《5》
不同類型的白茶,泡茶所需水溫不同?
不少人認為,芽頭太嫩的白茶經不起沸水泡。不然會燙壞,要改用溫水。
甚至是惡意散播,說是沸水泡茶會令茶味發酸。
其實真相很簡單,好茶離不開沸水!
按一眾茶界老饕觀點,溫水泡茶,再好的茶喝起來也像溫吞水。
所謂芽葉細嫩的茶會被燙壞一說,根本就是偽科學。
另外,堂堂正正的好茶,內部養分充足,沒有雜味和酸味。
好端端的,又怎會被沸水泡出酸味?
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惡意中傷。
事實上,沸水泡茶像是一面放大鏡,揚長“揭短”。
沸水泡茶,可以放大好茶的優點,讓泡出來的茶湯更香更好喝。
同時,沸水沖泡也會快速暴露劣質茶的缺點。
但凡一款茶內部藏有過多苦澀物質、酸味物質、怪味雜味時,都逃不過沸水泡茶的法眼!
當你想明白這層道理,自然不難理解。
為何總有一部分茶掌柜,宣傳XX茶不能用沸水沖泡?
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掩飾缺點。
雖說劣質茶用溫水泡出來的茶湯,仍舊是寡淡無韻,但至少不會又苦又澀又麻,嘗一口就讓人生厭。
憑此,得到蒙混過關的機會!
《6》
白茶沖泡不能一刀切,不能所有的茶都能“快出水”?
事實恰恰相反,快出水,是考驗茶葉實力的一大竅門。
內質豐沛的好茶,即便是只有短短幾秒的浸泡時間。
泡出來的茶湯也足夠濃淡適中,茶味飽滿,飲之回味無窮。
好比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擁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難做到“七步成詩”。
而沒有真才實干的人,一旦揭掉偽裝,很容易暴露出缺點。
從前文內容看,劣質茶的最大缺點,在于茶味物質含量奇缺。
正因如此,泡茶時需要加大投入(投茶量與浸泡時間),盡量多悶一會。
不至于讓泡出來的茶湯,淡寡無味,惹人嫌棄。
正可所謂,響鼓不用重錘,快馬不需鞭催。
而不響的鼓,跑不快的馬,需要大力往前推!
《7》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泡茶過程中,“因茶而異”聽上去是句漂亮話,讓人感覺很有道理。
但此中大有深意。
深扒下來,藏在華麗袍子下盡是虱子。
而藏在動人話術背后,全是謊言!
不同的茶,確實講究不同的泡法。
但實際上,是因為茶葉品質相差太大!
正好比,不同新鮮程度的魚蝦,有經濟頭腦的廚師懂得“合理”安排,精簡開支。
死魚爛蝦做成麻辣、紅燒、重口味,不易被發覺。
活魚鮮蝦做成白灼、清蒸,才能展現原汁原味。
其背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小聰明”把戲,實在令人不齒!
更多關于白茶的知識
白茶沸水沖泡,綠茶溫水沖泡,紅茶隨便沖泡?這是真理還是歪理?
白茶沖泡的小常識,春白茶的嫩芽茶,能用沸水沖泡嗎?
茶葉店里沖泡的滋味,與在家泡的滋味相差甚遠,也許你就缺這幾招
悶泡和快出水,哪個更容易知道白茶品質?
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沖泡時的煮茶和快出水,不矛盾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