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綜又開始整幺蛾子了。
上周四,Sir晚上打開外賣,本想刷刷《披哥》下飯。
誒,沒更新?
好吧應該是記錯了。
這周四,Sir又打開外賣,找綜藝下飯。
什么,《披哥》又更新了?
迅速網上查了查,發現網友們都挺懵逼。
最后,答案落在節目最新的海報
下面的一行小字
Sir馬上拿出紙筆開始算:
“每周四周五”,就是兩天都有更新唄?
“單周雙更”,就是周四一集,周五一集唄?
“雙周單更”,就是只更一集……
等等。
不是說“每周四周五”都更嗎?!
那么,單更,是周五更還是周四更?單雙周怎么算?
半小時過去,Sir點的小龍蝦面都坨了,還沒算出個所以然。
最終,還是靠著熱心網友細心指路:
冷靜下來之后Sir發現。
這過程,似乎有點熟悉……
這特么不就是雙十一通宵湊滿減的我嗎?!
行,Sir承認。
你們的小花招,成功吸引到了我。
那今天就來嘮嘮
不煩死人不償命的「國綜奇葩規則」。
01
套娃的播出規則
不管是什么樣的綜藝,只要稍微有點熱度。
播出時間就開始“套娃”
更新不好好更新。
先給你上各種“小菜”。
什么plus版、加更版、solo版本,vlog版……
總之就是變著樣搞錢
你想提前看,加錢。
想看更多,加錢。
想看得精簡,加錢。
每天都在“營業”,時間給你排得滿滿當當。
其實是素材重復利用。
就這,一個節目還得分上中下期剪輯播出。
有那么長么?
每天點開發現,前十分鐘都是昨天看過的,前天看過的……
廣告、回顧、采訪,換個順序再來一遍。
有時你想加錢跳過都不一定行。
“會員內卷”。
會員、額外尊享會員、pc移動影視會員、全屏影視會員……
就算會員能熱劇搶先看,但想看完
3塊一集的“超前點播”在前方等你。
行吧,點播就點播。
我就想提前看個大結局!
sorry,不行。
超前點播,也要按順序來
如果要買大結局,不能跳過直接買,得把前面所有集都買了(這時候又這么有原則了?!)。
嗐,別太生氣。
更奇葩的還在后面。
02
薛定諤的賽制
別小看賽制。
尤其于競技類綜藝。
一個公正嚴謹的賽制,是節目效果的基礎,更是節目價值的定調。
是和稀泥,還是真比賽,天差地別。
隨著綜N代時代的到來,我們的賽制越來越迷惑。
第一,混亂。
還記得《超級女聲》么?
它曾開啟綜藝元年,后來,它也是第一個開始和稀的。
2016年,《超女》已經是一檔芒果TV的網綜。
“20名正式生+80名預備生+N名插班生”的模式,本就糊成一鍋粥。
不僅如此,預備生和正式生之間還有踢館PK賽。
美其名曰「換位考核」。
也就是說:
預備生要和預備生PK;預備生要和正式生PK;正式生要和正式生PK。
……
假裝很認真PK后,主持人告訴你
他們P了個寂寞。
因為:
接下來一幕讓節目都覺得難堪。
選手贏了,卻覺得難以忍受復雜的比賽流程,決定退回去當預備生。
以預備生第一名身份晉級的黃汐源也忍不住吐槽:
我覺得我今天晚上
就莫名其妙地唱了一首歌
然后一個人孤零零在那
喝了兩罐酸酸乳
比到最后評委都傻了。
最后連主持人李莎旻子都直呼這是她見過最復雜的賽制。
節目組拜托清醒一點。
第二,善變。
去年被多次吐槽上熱搜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
前期規則形同虛設,兩期節目規則就變了3次。
的確,這是一個喜劇節目。
李誕常說,他做節目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問題是,選手本人,的的確確成了“規則浮動”的受害者。
第一改,倉促的車輪戰。
因為名額只剩一個,而選手還剩7個,李誕臨時改規則,讓剩下的所有選手都輪流上臺表演。
規則變成了:
取消一燈二燈選手的pk環節,非三燈直接淘汰。
也就是說,只有三燈的能晉級。
彈幕里哀鴻遍野。
導師為了節目效果,讓出色的選手“打起來”,刻意不爆燈,造成決賽圈選手提前碰面,強者淘汰。
說得一般的,反而在前期弱弱PK后溜進下一關。
第二改,自打嘴巴。
原定的50進25,變成了進27,最后變成了進30。
導師各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選手,思文、周奇墨和李雪琴通通復活。
而這,明明是第一期張雨綺提問時被他堅決否認的。
-有沒有復活?
-我們沒有,我們只有25個晉級名額
這是節目組定的賽制
第三改,撤掉爆燈。
按照原規則,只要領笑員的三盞燈都亮,選手就可以晉級。
但選手偉大爺得到了三盞燈的情況下,李誕撤燈了。
是挺尷尬,改來改去,隨心所欲。
賽制猶如兒戲。
第三,規則模糊。
如果說《脫口秀大會3》還有可能是寫定的劇本,那么許多節目,根本連劇本都懶得寫。
《天賜的聲音》,一檔音樂節目。
有一期叫“合作舞臺”。
怎么合作的?
選秀出身的姚琛和小虎隊陳志朋合唱閩南語歌曲《大田后生仔》。
最后的舞臺呈現,陳志朋唱到蘇有朋感動落淚。
可后來姚琛一出場,懷舊濾鏡碎了一地,彈幕直呼垮掉。
是合作,但絲毫沒融合。
這還不算最尬的。
后面還有歌手自己上來唱完,直接走下舞臺,留下“合作選手”一個人繼續唱。
合作的意義在哪兒?
混亂都是從規則開始的。
歌曲從節目組曲庫里選,選手選歌的順序沒交代,純瞎選。
后面只能唱選剩下的。
于是就有了唱rap的姚琛,被迫在短短幾天學唱閩南語歌……
這樣漏洞百出的賽制直指一個問題:
呈現出好作品,甚至做一檔邏輯成立的節目,都不是某些綜藝團隊關心的。
爆點、出圈、熱搜、流量,成為至高追求。
03
注水還是擴容?
播出規則套娃,制作版本冗雜,賽制模糊……
這一切為了什么?
時長。
越播越長的國綜,《人民日報》也點評過
更長的時長,意味著更多流量,以及更多廣告的植入空間。
Sir不反對軟廣。
甚至樂意看見國綜做更多付費內容的嘗試。
問題是
資本的涌入,究竟在哄抬市場,還是在孵化優秀內容。
Sir能看見一些綜藝努力做著軟廣的融合。
比如探案類,試圖把產品融入劇情,在不干擾內容的情況下帶出廣告需求。
還有語言類。
像《奇葩說》,馬東等嘉賓用風趣幽默的文案適時插入口播,起碼不反感。
像《脫口秀》,讓演員把廣告寫進段子,考驗編劇的文本能力,雖然也偶有生硬的情況。
當然,也有更多反例。
比如嵌入正片的各種尷尬“小劇場”,還有視頻平臺無法跳過,越來越長的映前廣告……
Sir看過嚴敏關于制作綜藝的訪談。
其中有兩段話值得分享。
一段,面對觀眾:
有這樣一些收費版本的存在
保護了我們節目中的一些內容
可以讓大家看到 就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我們一邊喊著版權抄襲
一邊不肯去付一個很基本的費用
那么我們的綜藝又何談除了廣告之外的盈利模式呢?
一段,面對節目制作方:
節目和廣告商的一個合作共贏
只有可能在一些節目的初始階段
它能達到一個非常好的合作共贏
到一定時間 它必定有一個臨界點
這個臨界點就是
廣告商的需求大過節目的需求的時候
這個臨界點就會over
兩段話殊途同歸。
這是對“資本——節目——平臺”三方共謀的一次提醒:
我們的國綜市場,正處在“OVER”的臨界點。
潮水褪去,誰腳踏實地,誰在裸泳,即將見分曉。
畢竟。
Sir相信大部分觀眾不是介意“花錢”。
但。
花錢,應該是對優質內容,扎實創作的肯定。
而非對“花錢不受罪”的妥協。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西貝偏北